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战争 > 沙苑之战中东魏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是高欢的失策)

沙苑之战中东魏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是高欢的失策)

时间:2023-04-18 22:59:13 阅读:

沙苑之战中东魏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沙苑之战是在中国南北朝时,西魏大统三年(东魏天平四年,537)十月,西魏军在沙苑(今陕西大荔南)地区大败东魏军的伏击战。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沙苑之战中东魏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是<a href=/renwu/2948.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a href=/renwu/2948.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a href=/renwu/28784.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高欢</a></a></a>的失策)

沙苑之战,失败由一错再错铸成

东西魏沙苑之战,有关的精彩分析已经很多了。这里主要结合兵法要义来看双方的得失,主要是高欢的失策。

对于入侵者高欢来讲,首先吸取了上次分进合击被各个击破的教训,坚持不分兵,集中一路大军渡河进入关中。高欢本来就是较为持重的人,加之上次教训实在深刻,以致于在执行是否分兵上过于抵触,过于僵化,这非常不利于出奇制胜。

《孙子兵法》指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个道理高欢本来应该明白的,早年解决贺拔岳,就是通过伐谋,借刀杀人而达成目的。沙苑战前的形势也表明,交兵合战并不是东魏最佳的选择。正如其谋臣薛琡所指出的,关西大饥荒,人都饿到啃树皮草根的程度了,所以冒死去攻弘农粮仓。如今我们只需要大军围住弘农,把西魏人逼进关内。他们求战不得,求粮不得,不是饿死,就是哗变,何劳用兵深入危险之地,冀望战场上的侥幸胜利呢?

但高欢不听,坚持出兵。侯景此时建议,分前后两军,相继而进,互相照应,避免一战失利,而出现难以收拾的局面。

前面已经说过了,高欢这个时候最害怕听到的,就是分兵了,当然不会听从。如此教条于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实在暴露其军事才能之不足。

其实并非不能分兵,而在于两军能否互相照应,一军遭遇敌人,另一军能否迅速急救。如果真的如此,则两军互为“正奇”。怎么讲呢?假设分甲、乙两军,甲军遇敌,则甲军就是“正”,与敌胶着,就是“以正合”。此时乙军就是奇兵,迅速乘敌之后攻击。反之亦然。这就是《孙子兵法》所谓常山之蛇:“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潼关之战失利,那是两军并不能互相接应,窦泰军成了孤军,不得不单独面对西魏全部精锐,遂致覆灭。

要知道高欢军数量远超宇文泰军,把数量优势进行很好的展开,分进合击,互相照应,互为正奇,那是最佳选择。宇文泰攻一军要冒被各军围攻的极大风险,而不攻则坐以待毙。

如果不能做有效分兵,则只能在一个战场决生死了。此时很多偶然因素可能会主宰战局。

更不利的是,西魏军渡过渭水接近东魏军后,迅速占据沙苑渭曲的有利地形。此处河道弯曲构成屏障,不利于大军展开;而芦苇丛生土地湿泞,更不利骑兵集团冲锋。以上地理因素,极大的限制了高欢所率东魏骑兵发挥数量和力量的优势。

两军在沙苑渭曲照面列阵,临战之前,东魏都督斛律羌举突然建议说:不如在此与之相持,分精骑去袭击长安。宇文泰既被我军牵制于此,长安必定空虚,可以一战而下。巢穴既破,宇文泰不战可擒也。

这可谓当时最最佳的选择了!从地理上看,高欢军在西,宇文泰军在东,长安在西边,实际上高欢军和宇文泰军是互相截断了对方的归路,南边就是渭河,构成行动障碍。此时高欢如果分兵沿渭河西进长安,宇文泰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前面就是对峙的强大东魏军,想要撤走去救长安,谈何容易。军阵一动,很可能就不可收拾。

斛律羌举的建议,完全符合“以正合,以奇胜”的要点,渭曲已经“正合”,此时不出奇制胜,更待何时??

高欢仍不愿意分兵!使人每次读史至此,真有徒呼奈何之叹。

当然,我们事后诸葛亮式的分析,自然可以头头是道。当局者迷,在深入敌境与强敌对阵时,任何贸然的行动都有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可以理解。不过,这不正是区分天才和常人的关键点吗?

高欢虽不愿分兵,但其临阵常有奇计,此刻见芦苇草深,突发奇想道:如果我用火攻,会不会效果更好呢?

比较一下分兵袭击长安和在此地放火,哪个更稳妥?显然放火的偶然性因素太大,高欢军在西边,宇文泰军在东边,当时是冬天十月(按公历应该是十一月了),也许常常刮西北风吧?从西向东刮,火势指向东边的宇文泰军,但如风势一改,火苗倒窜怎么办?

不管怎么说,比之强行交战,放火仍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这个时候,决定中国未来三百年命运的两个人站了出来,都反对放火,坚持交兵。这两个人,一个是侯景,一个是彭乐。

侯景的反对理由完全站不住脚:烧死宇文泰,太便宜他了,应该活捉然后当众处罚。

这算什么理由,你当宇文泰那么好捉吗?你当已经胜券在握吗?显然,侯景此言,别有用心。从后面的历史事件进程来看,侯景和高欢貌合神离,由于高欢的崛起,使得侯景感觉英雄无用武之地,可能跟刘备曹操手下闲居的那段岁月有得一比。如果宇文泰也被消灭,这位乱世枭雄恐怕更无出头之日了。侯景的军事素养可能甚至强过高欢,对其一再错失良机恐怕也有所察觉,甚至有所领悟。以其这样,不如干脆失败,高氏的统治如果就此土崩瓦解,正好浑水摸鱼一把。即便高氏不至于崩溃,但留下宇文泰这个死敌,侯景自己的身价不就更高一些吗?正所谓“养寇自重”,正符合我们对侯景当时心态的揣摩。

至于勇将彭乐反对火攻,应当是想逞匹夫之勇,活捉宇文泰以邀功。彭乐的这种怂恿,很可能不只是他个人行为,也许是很多东魏军将的想法。就像彭乐说的:我众贼寡,百人擒一,何忧不克?

在将士们一片乐观情绪的感染下,高欢居然就听从了,放弃了纵火的打算(更不要说分兵了),决定正面突击,把胜负的天平交给命运之神去裁夺吧。

命运之神早就偏向了宇文泰。

宇文泰以寡敌众,本来极为被动。但这种极其劣势的形势反而让东魏军轻敌,于是在宇文泰非常有利的地理环境下发生交战。这一战,东魏军在战场上的直接代价不算太大,临阵被斩首大约六千余级,但在其后的仓皇逃窜中,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丧甲士八万人,弃铠仗十有八万”。这说明,战场上的主要损失发生在崩溃之后。

宇文泰在战术层面上做到了“以正合,以奇胜”。他占据了芦苇丛,并把老弱稀稀拉拉摆在前面,做为正兵诱敌。而把精锐做为奇兵,都藏在了芦苇丛中,只等东魏人深入,然后奋起合击,又命李弼所部铁骑横击。历史上一场惊天动地、血光四溅、以弱敌强、可歌可泣的沙苑大战就此名垂史册。

本文标签: 宇文泰侯景刘备
版权声明:

《沙苑之战中东魏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是高欢的失策)》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zhanshi/48870.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玛莎·华盛顿

    玛莎·华盛顿

    玛莎·华盛顿 ,1731年6月2日生于弗吉尼亚州府威廉斯堡附近种植园内一个颇有名望的家庭。玛莎·华盛顿 很小就学会了骑马、园艺,对古钢琴和舞蹈也很有天赋。只受过初等教育。1748年18岁时嫁给了大玛莎·华盛顿20岁的庄园

  • 斯蒂芬·奥斯汀

    斯蒂芬·奥斯汀

    斯蒂芬·奥斯汀生于弗吉尼亚州的威斯县。 斯蒂芬·奥斯汀的父亲摩西斯·奥斯汀在1821年获西班牙政府批准获得在布拉索斯河地区的土地。摩西斯计划带300户移民家庭移植到这块土地上。但是他在建立这块殖民地前去世了。

  • 约翰·布朗

    约翰·布朗

    1800年,约翰·布朗出生于康涅狄格州一个白人农民家庭。其父为废奴主义者,约翰·布朗从小受反奴隶制思想的熏陶。成年后,约翰·布朗从人道主义出发,积极投身于美国废奴运动1856年约翰·布朗参加了堪萨斯州争取自由州地位的

  • 尼古拉·特斯拉

    尼古拉·特斯拉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年7月10日~1943年1月7日),塞尔维亚裔美籍发明家、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尼古拉·特斯拉被认为是电力商业化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并因主持设计了现代交流电系统而最为人知。在迈克尔·法

  • 谢尔曼

    谢尔曼

    威廉·特库姆塞·谢尔曼,美国南北战争中的联邦军(北军)将领。1820谢尔曼出生于俄亥俄州的兰开斯特,1840年谢尔曼毕业于西点军校后,先后在各地服役。由于对军旅生涯前途的悲观,1853年谢尔曼辞去军职辗转于多个行业,但都没能

  • 哈尔西

    哈尔西

    小威廉·弗雷德里克·哈尔西(William Frederick Halsey, Jr.,1882年10月30日-1959年8月16日),又译为海尔赛、豪尔锡美国海军司令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哈尔西在太平洋地区指挥多次战役并获得胜利。因作风勇猛而获绰号

  • 阿诺德

    阿诺德

    本尼迪克特·阿诺德(1741—1801),作为美国独立战争中最具战略才华,最为足智多谋的领导人之一,却总是被人与独立事业最为臭名昭著的叛徒联系在一起。十四岁时离家出走,参加了“法国人与印第安人之战”,后来回到纽黑文,成为一

  • 赛珍珠

    赛珍珠

    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日),直译珀尔·巴克,美国作家、人权和女权活动家。赛珍珠出生4个月后即被身为传教士的双亲带到中国,在镇江度过了童年、少年,进入到青年时代,前后长达18年之久。赛珍珠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