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战争 > 探索春秋时期城濮之战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探索春秋时期城濮之战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时间:2022-05-27 16:50:27

  城濮之战,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春秋时代,五霸争雄。齐国的齐桓公管仲辅佐而率先称霸,带领联军南征北战,致力于解决因周王室衰落后蛮族入侵的问题,重振华夏。齐桓公去世后,真正能够继承齐国霸业的,非晋即楚,晋楚两个大国的战争是不可免。

  而晋楚两国正式交锋的第一战就是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四月,骄傲自负的楚国令尹成得臣(字子玉),不顾楚成王的劝阻和反对,率领楚军和郑、许、陈、蔡等小弟,气势汹汹,如同寻食的野兽一般一路北上,不顾一切地寻找晋军主力决战。眼看双方就要狭路相逢,晋、齐、秦、宋四国联军突然出乎楚军的意料撤退了,一退就是足足的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是晋文公的主意,为此,一些将领很不满,认为晋文公堂堂一国之君率领军队作战,主动撤退,而对方不过是楚国的臣子在统帅军队,现在的情况属于君避臣,实在是太丢脸了。晋文公对将领们解释说,他这次撤退是履行当年的承诺,给的是楚成王面子。

  当年晋文公还是被人称为公子重耳流亡天涯的时候,路过楚国,楚成王没有轻视落魄的重耳,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以国礼相迎,待如上宾。 在一次招待重耳的宴席上,楚成王问重耳:“你如果有朝一日回到晋国即位为国君,应该如何报答我呢?”重耳思考了一下说:“美女和珍宝之类,大王你应有尽有;珍禽、象牙和兽皮更是楚国的特产,晋国哪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献给大王呢?”楚成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如此,你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了笑说:“如果托大王的洪福,我果真能回国即位的话,愿晋楚两国修好。假使晋楚国之间真的发生了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首先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你的谅解,我再与你交战。”

  而今,晋文公这样做,除了履行当年的承诺,又显得自己有气度,赚足了道义的上风。大臣狐偃深解其中之意,说: “我们出兵要理直,气才壮。理亏气就会衰。国君受过楚王的恩惠,也曾经承诺过要退避三舍。若我们不退,就是我们忘恩失信,理亏的是我们,气壮的是楚军。现在我们退避三舍,楚军仍然不肯撤兵,理亏的是他们,气壮的是我们。”

  先轸也赞成晋文公退避三舍,他是出于军事方面考虑的,楚国的军队劳师远征,已经疲惫,让他们再多跑三舍,会更加疲惫。同时,晋军避开楚军锋锐,接近晋国本土,缩短补给线,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时机和地形决战,掌握先机占得天时、地利、人和,哪有不胜之理?

  决战终于来临了,晋军在城濮严阵以待紧追不舍的楚军。成得臣依旧狂傲地声称:"过了今日就没有晋国了。”

  两军接触之后,先轸命令晋军下军佐胥臣率所部用虎皮蒙在马身上,首先冲击敌军的右翼即陈蔡两国军队。人能分得清楚对面冲过来的是蒙着虎皮的马,但是战马分不清楚,一看老虎来了,吓得掉头就跑,拉都拉不住。陈蔡两国军队本来就是三流水平,战马一但不听指挥,顿时被被晋军打得惊骇逃散,溃不成军。

  成得臣见右翼溃败,不禁大怒,命令加强对晋军中军和上军的攻势。晋军处于右翼的上军佐狐毛(狐偃的弟弟)虚设将、佐两面旗帜,令人引旗后退,引诱楚军。晋军下军将栾枝所部也以车辆拖着树枝制造后退的假象。成得臣以为晋军右翼败退,大喜之下命令楚军左军追击,对于陈蔡两国的右翼军溃败没有救援。楚军左军追击晋军后,侧翼暴露,先轸率领中军把楚军拦腰截击,狐偃、狐毛率上军杀个回马枪夹击楚军左军,楚军左军溃败。成得臣眼见左、右两翼尽都溃败,迫不得已下令中军停止进攻,率领残兵退出战场。经此一役,不可一世的楚军在城濮损失兵马七万,逐鹿中原的霸业暂时告一段落。成得臣在回楚国的途中,自觉无颜面见楚成王,半路伏剑自杀了。

  城濮之战中,齐、秦、宋三国的军队虽然到了城濮,但并未参加战斗,晋国以战车七百乘、五万多兵力击败楚、陈、蔡、郑、许五国联军十余万众,完全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其后,晋文公率军进入郑国衡雍(河南原阳县西,当时在黄河南岸),在践土(距衡雍较近,当时亦在黄河南岸,在河南花园口黄河北岸)向周襄王献俘,顺理成章地登上了霸主宝座。

  晋文公在打败楚国后,继承齐桓公遗志,北却北狄,将齐桓公去世后,趁机入侵中原的各蛮族驱逐,重新扛起“尊王攘夷”的大旗。

本文标签: 城濮之战
版权声明:

《探索春秋时期城濮之战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zhanshi/25354.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