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战争 > 垓下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其对历史的影响有哪些呢?

垓下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其对历史的影响有哪些呢?

时间:2022-05-25 15:32:44

  在楚汉相争这幕历史大戏剧中,项羽是第一号悲剧人物,韩信称得上第二号。但是,在项羽演完自己的悲剧前,韩信却是项羽的悲剧的制造者,正是他攻下彭城,断了项羽的归路,公元前202年,10万楚军才被围于垓下,粮尽援绝,全部被歼。

  但这个战役的初期项羽的楚军还占上风,他们把刘邦围困在固陵城中,固陵城十分薄弱,经不起连番攻击,楚军将士都认为刘邦的气数尽了。项羽整天策骑奔驰于阵头各地,他怒声呵斥士卒,命令他们加紧攻城。由于楚军粮草有限,项羽限期一两天攻下固陵城,活捉刘邦,千刀万剐。

  但一次次的限期过去了,固陵仍未攻下,饥饿使得楚军的疲困日益加深,楚军的士气日益下降。项王原是楚军士兵的鼓舞者和激励者,可现在项羽再吆喝,也无法振奋起他们。他们只是在强打精神,勉强作战,早已失去了胜利的信心。

  当饥肠辘辘的楚军士卒们从广武山上撤下来的时候,项羽允诺他们说:“大家再忍耐一段短短时日,只要回到彭城,就能够得到饱餐。”当时他们惟一的希望,就是赶快回到彭城,休养、饱食。想不到如今又与汉军纠缠在这个荒凉凄清的固陵荒野。美丽富饶的彭城啊,竟然如此遥远!

  不少楚军官兵趁机逃亡,不再回归自己的营地。

  一天早上,项羽在固陵城外的大帐中,突然接到一个令人惊骇的急报:镇守楚军后方的将军周殷,中了敌人的离间计,举兵弃楚投汉了。

  这一回,项羽的表现,大异平常。他因为太过疲累,已经没有大发雷霆的力气,只是在嘴里咕哝着:“周殷一直对我忠心耿耿,因此我才命他率部坚守巢湖沿岸的要地舒城,他怎么可能……”

  舒城的地位、形势,最为险要。只要能控制舒城,就可以囊括湖周平畴所生产的大量谷物。因此,舒城是楚军军粮补给的重要枢钮站。一旦失去舒城,南方对楚军的军粮补给,就断绝了。

  项羽活捉刘邦的决心改变了。由于军粮断绝,他发布命令:“解固陵之围,还军彭城!”

  官兵因此欢声雷动。因为只要回转彭城,大家就可以获得充沛的粮食和休息。

  还没等到项羽赶到彭城,就传来了这座都城失陷的消息。这意味着,楚军丧失了老窝,无家可归了。韩信一军在攻取彭城后,继续向南挺进,与彭越军汇合,形成了从北面对楚军的大包围。刘贾、周殷、卢绾英布的军队也迅速运动,从南面合围楚军。刘邦率汉军主力从西面包围过来。项羽想北上夺回彭城,与韩信的先头部队刚一接触,就被战败,这是项羽第一次尝到打败仗的滋味,同时也领教了韩信的厉害。他估计南方的敌军容易对付些,便引军向南运动,但韩信尾追前来,使他的部队多次受到打击。12月,天寒地冻,项羽率领的饥寒交迫的楚军节节败退到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这个地区是汉军有意留下的一个没有兵力的真空地带,等于是一个口袋,让项羽的楚军钻进去,然后收紧口袋,全歼楚军。

  腊月的垓下是十分寒冷的,呼啸的凛冽的寒风掠过广阔的平原岗峦。肆无忌惮地在空中逞威施虐,楚军缺乏寒衣,又没有粮食,部队一天天在减员,周围到处有汉军的部队在行进,如百川汇海似地向这一地区集合。韩信、彭越带领的大军有20多万,从西面来到此地;英布、刘贾、卢绾、周殷的部队加起来不下10万,从南面来到这里。此外,赵王张耳、代相张苍、燕王臧荼都派兵赶来,参加这次热闹的围攻战。故衡山王吴芮和闽越王无诸也派几千士兵参加围攻项羽。

  垓下的楚军,处在汉军四面八方的包围之中,有如漂荡在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面临铺天盖地而来的惊涛骇浪,随时都有舟覆人亡的可能。

  刘邦没有自命为汉军的主帅,他在这一点上有自知之明,那就是垓下之战应由韩信指挥,而不是他自己。

  “决战的时刻该到了吧,大将军?”一天夜里,刘邦开口问韩信。

  “明天发动总攻击!”韩信说,“一举消灭残余的楚军。”

  “这些楚军已饿得举不起刀枪,我不担心消灭不了。我担心的是项羽,霸王毕竟是霸王,往常他一人可敌万人,所到之处,行动如风,猛疾如雷,我与他作战近百次,每次项羽上战场,汉军就无人抵敌得住。韩大将军,你从未与项羽面对面作过战,你麾下诸将中能有人抵挡住项羽亲自率军冲击吗?”

  “没有。”韩信十分坦然,“像项羽这样的猛将,可能千古只有他一人。他的攻击力锐不可挡,无人能敌。但是,若能巧妙地运用阵势,及时调动兵力,层层设防,那么,项羽即使挟雷霆万钧之势而来,也照样可以抵挡得住。”

  于是,韩信耐心向刘邦讲述十面埋伏的阵势的特点。这种军阵不但能很严密地围困敌人,而且极有利于作战。它好像一只有四颗头八条尾巴的动物,各队可以相互照应,一处受敌,几处可救,大将居中,兼顾各队。万一连中军之兵压上去都抵敌不住的话,另有二十四阵游骑,配置于八阵之后,供随时机动之用,可保万无一失。项羽的攻击虽然凶猛,陷没在这变化莫测的阵势之中,必将显得软弱无力,不堪一击。

  刘邦听了,还是有点狐疑不信。韩信便举了一个群狼对恶虎的比喻。他说,狼斗不过恶虎。然而,这是指一只虎对一只狼或两只狼而言。如果恶虎面对的是群狼,局面就完全不同了。特别当四面八方都有饿狼扑来时,恶虎顾东则失西,扑南则陷北,狼奔豕突,疲于奔命,不知道向何方攻击是好?最后,恶虎必将疲惫不堪,精疲力尽,命丧于群狼的爪牙之下,成为群狼的口中之食。

本文标签: 汉朝垓下之战
版权声明:

《垓下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其对历史的影响有哪些呢?》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zhanshi/24528.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