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战争 > 赤壁之战对三国的格局有哪些影响呢?

赤壁之战对三国的格局有哪些影响呢?

时间:2022-05-21 10:10:23

  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南攻荆州之战役;亦可单指于长江赤壁-乌林一线之决战。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最著名之战,也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的大规模水战。

  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占据荆州的刘琮投降。曹操追击刘备,后刘备派遣诸葛亮出使江东协议结盟,孙权派遣都督周瑜程普率军与刘备组成联军,在长江赤壁以黄盖诈降火攻大破曹军的连环船,曹操落荒北回。

  此战后,曹军退守襄阳,曹孙刘三分荆州,奠定三国鼎立之势。刘备势力迅速崛起,在之后10年占领了荆州(两湖)和益州(四川)大片土地,建立了蜀汉。

  南取荆州

  曹操经200年官渡之战、207年北征乌桓,完成了统一北方的战争。建安十三年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后,立即开始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准备向南用兵:

  于邺凿玄武池以练水军;

  派遣张辽于禁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准备南征;

  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实际上做了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马超的威胁;

  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

  以罪名杀了数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孔融,以维护自己的权威。

  208年7月秋,曹操南下,以下荆、吴。不久,刘表在8月间病逝,而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见,先抄捷径轻装前进,疾趋至宛、叶,另以赵俨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枣阳东南)太守,徒都监护军,护张辽、于禁、张合、朱灵李典、冯楷、路招七军,9月,曹军到达新野(今属河南省)。刘表之子、继位荆州牧的刘琮知道这消息后,接受了蒯越韩嵩及傅巽等游说:“若备不足御曹公,则虽全楚不能以自存也;若足御曹公,则备不为将军下也”,投降曹操。当时依附刘表的刘备屯兵樊城(今湖北襄樊北半),刘琮却不敢告知已向曹操投降,刘备亦一直不知道曹操南下,直至曹操到达宛的附近时才发现,于是派亲信询问刘琮,此时刘琮才派宋忠通知刘备,刘备既惊骇又气愤,只好立即弃樊南逃。

  曹刘追逐

  在南渡汉水至襄阳时,刘备麾下诸葛亮曾劝他攻刘琮夺襄阳,但刘备不忍心进攻刘表之子,继续南走,另派关羽率船队从水路前进。然而,刘琮左右及荆州十余万人投归刘备,随刘备逃走,结果使刘备军队的速度大大减慢,只能日行十多里,有人劝刘备留下民众,先走江陵(故楚郢都、今湖北江陵),但刘备不愿意。刘备既南走,刘琮麾下王威劝刘琮反口,以奇兵掳获曹操,乘势问鼎中原,可是刘琮不采纳。当时江陵贮有刘表的大量粮储、器械等,来到汉水的曹操听到了刘备南走的消息,恐怕刘备得到江陵军实,于是派乐进守襄阳、徐晃另屯樊,而自己则放弃辎重,亲与曹纯曹休等率虎豹精骑五千追讨刘备。

  起初,江东鲁肃借名为刘表吊丧,而实际上探听刘备等人的意向及消息。鲁肃到达夏口(今湖北武汉汉口),知道了曹操南下,于是晨夜兼道;待至南郡时,刘琮投降、刘备南逃的消息传出。鲁肃北走,在当阳长坂与刘备会面,劝说刘备与孙权连合,刘备同意。然而追了一日一夜急行三百余里的曹军在长坂(今荆门南)追上刘备,当时刘虽有十多万众,辎重数千,但被甲士兵少,一触即溃,刘备便弃妻子,与张飞赵云、诸葛亮等数十骑逃走,曹军于是夺得刘备辎重、粮草不计其数,甚至掳获刘备的两个夫人。张飞率领廿骑断后,据水断桥,瞋目横矛叫喊:“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曹军无人敢近,刘备得以逃生。另一方面,有人看到赵云向北走,暗示赵云投曹,刘备却擿手戟断言“子不弃我走也”,最后赵云成功将甘夫人与还是婴孩的刘禅救出。刘备和自汉水东下的关羽水军会合,并与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所部一万余人退至夏口。

  而曹操亦没有继续追击刘备,而是赶往江陵。他立即采取安顿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大力宣传荆州“服从之功”,荆人因此封侯者就有十五位,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而益州牧刘璋见曹操已得荆州,于是遣兵送交曹操,表示愿意接受征役。曹操便以接收回来的荆州水军,准备东征刘备,顺势侵吞江东的孙权。贾诩劝说曹操宜先利用荆州的资源、休养军民、稳定新占地、孙权自会来降,可是曹操没有接纳,后世裴松之亦认为贾诩之说“未合当时之宜”。约休整两个月后,曹操便留曹仁驻守江陵,自己亲率大军东征。

本文标签: 三国赤壁之战
版权声明:

《赤壁之战对三国的格局有哪些影响呢?》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zhanshi/23016.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