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中国名人 > 清朝名人 > 李秀成

李秀成

(太平天国后期著名将领)
最后更新于:2022-10-26 10:20:45

生平小传

家庭背景

广西省梧州府藤县宁风乡五十七都长恭里新旺村,周围是一片高山峻岭。在十九世纪,附近住的都是贫苦农民。他们大都靠着雇工、种田、烧炭来维持生活。这儿,就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家乡。李秀成生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父亲李世高,母亲陆氏,生他和弟弟李明成。他们给别人垦山种植,“寻食度日”生活贫苦。李秀成的舅父是村塾教师,在八岁那年,把他带去读了两年书,到了十岁,家里生活太苦便不能再读下去了,把他叫了回来帮助父母干活养家。后来在舅父的帮助下。李秀成获得了在村塾帮工的机会,在这里一边帮工、一边自学。在李秀成一生里面,有一个突出的性格,人们称他为“外柔内刚”,柔是委婉从顺,刚是坚强果断。“外柔”是外在,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内刚”才是本质,既是百炼钢那般刚强,又是绕指柔似的韧性。而正式这段“帮工各塾”的经历,磨练出了李秀成“外柔内刚”的性格。然而在村塾的收入对家庭的帮助有限,不久李秀成就又回到家中,春天来了,就上荒山去种兰,到了秋冬,又上山砍树、烧炭。他“家中之苦,度日不能,度月格难”,受尽了“孤寒无食”的折磨。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洪秀全冯云山从广东花县进入广西宣传、组织拜上帝会,以桂平县的紫荆山为根据地,并向四周发展。广西的桂平、贵县、武宣、平南、象州、藤县、陆川、博白以至广东的信宜这几个州县的贫困农民都信从了,每村每处都知道有“洪先生”。李秀成全家也都加入了拜上帝会。

参加起义

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这年二月,太平天国在广西武宣东乡建立,是为太平天国辛开元年(1851年)。这年八月,太平军在桂平突破清军围困,经平南、藤县向永安州进军,路经李秀成的家乡,沿途召集拜上帝会人马,李秀成就在这时加入了太平军,当了一名圣兵。太平天国二年(1852年)五月,太平军出湖南、攻武昌,下江南,于太平天国癸开三年(1853年)二月十四日,建都南京,称为天京。那时候李秀成已随春官丞相胡以晃理事。

定都天京后,杨秀清亲自提拔李秀成为右四军帅,把守太平门外新营,不久,又升为后四监军,把守仪凤门外高桥。同年11月,李秀成随石达开赴安庆抚民,他“勤劳学练,生性秉直,不辞劳苦”“逢轻重苦难不辞”,“修营作寨,无不尽心”。

1854年春,胡以晄攻占庐州府,李秀成被调往庐郡“守把安民”,并提拔为二十指挥。

1856年春李秀成已升任地官副丞相,随燕王秦日纲解镇江之围,大败吉尔杭阿,又攻破清军江北、江南大营,解天京之围。1856年9月,天京事变后,清军乘机从各个战场反攻。李秀成入守桐城,率残军六七千人把守孤城。1857年春,李秀成与从宁郭郡来救的陈玉成在枞阳商定出奇兵制敌的计策,大破清军,并北上六安、霍邱,招得捻军张乐行、龚德树等,进封合天侯。

1857年天王洪秀全任命李秀成为副掌率,与又正掌率陈玉成同提兵符之令。他上书请求洪秀全“择才而用,定制恤民,申严法令,肃正朝纲,明正赏罚,依古制而惠四方“”礼而恤下,宽刑以待万方,轻世人粮税,仍重用于翼王,不用于安、福王(洪秀全长、次兄)” 遭到严斥并革除封爵,后经朝臣力谏得复。1858年,李秀成行文各镇守将,在枞阳召开军事会议“各誓一心,订约会战” ,谋解京围。这时天王设五军主将,封李秀成为后军主将,进爵合天义。9月26日,李秀成与陈玉成在乌衣会师,大败德兴阿,再次攻破江北大营。11月与陈玉成在三河全歼湘军李续宾部,取得三河大捷。1859年秋天王封其为忠王,并亲书“万古忠义”四个大字赠与李秀成。但李秀成接到封王诏书后,悬印月余,不肯接受,他上本章说他的一些功劳,都出自捻军将领之力,恳请天王先加封捻军将领韩碧峰、韩肃峰、孙葵心、刘天祥等爵位,而后他方敢受任。

克复苏浙

1860年初,江南大营重围天京,李秀成强请出京,领军连下安徽广德,浙江安吉、长兴等地,并率1350名先锋奇袭杭州;当江南大营分兵往救,即间道驰还,与杨辅清、李世贤、刘官芳等在建平大会。数路军分进合击,于5月6日再破江南大营。旋乘胜东下,攻占常州、无锡、苏州、嘉兴等府的绝大部分州县,建立苏福省,为太平天国开辟了新的重要基地。

在清政府统治时期,苏南地区田赋极重,再加苛捐杂税,民不聊生。李秀成克复苏州后,将民众苦状奏陈,天王下诏减轻了田赋。李秀成在苏南执行“着佃征粮”政策,顺应农民的要求,又发给“田凭”,农民“领凭后,租田概作自产”,使得当时的苏南农村“稻堆蔽场,无路可走”,一片“丰年景象”。李秀成还鼓励发展工商业,凡做生意没有本钱的,可以具呈请领本钱,货物售卖后,缴还本钱七成,留三成,使他们永远可有本钱周转。 这也使得苏州“百货云屯,流民雨集,盛于未乱时倍蓰”。 

进攻侵略者

在李秀成一生的事迹中,要特别提出来的,是他进攻外国侵略者的事迹。

太平天国认为“天下本一家,四海皆兄弟”,称外国人做“洋兄弟”,欢迎外国人来中国通商,当癸好三年(1853年)春,英国公使兼中国香港总督文翰访问天京时,太平天国就曾经向他正式通知;准许英国人来华经商,惟警告英国不准再卖鸦片,且不承认英国与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列强对清政府的态度由打击转到拉拢,最后帮助清政府,共同进攻太平天国。李秀成就在这时,领导太平军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

庚申十年(1860年)四月,太平军克复苏州,李秀成决定进军上海。清苏道吴煦、四明公所董事候选道杨坊雇佣美国人华尔募集外国暴徒,在上海组织洋枪队,妄图防守上海,夺回附近各城。五月,李秀成照会在上海的英国全权大臣,声明收复松江、上海的必要,并宣布太平天国对外国的平等互惠的通商政策。英国公使普鲁斯置之不理。干王洪仁玕到苏州,又照会英、法、美领事,仍不理。六月,华尔洋枪队进犯青浦,太平军守将告急。李秀成从苏州带领人马去救青浦,大败洋枪队,打伤华尔,击毙洋枪队三分之一。七月初九日(8月18日)李秀成照会上海各国公使,宣布大军即抵上海,对外侨加以保护。发出照会后,即进军上海。英、法侵略者则下令军队用大炮和来福枪向太平军轰击,在黄浦江上的英国军舰也发大炮轰击。

辛酉十一年十一月(1861年12月),英国海军提督何伯、参赞巴夏礼乘着太平军在长江上游战事失败,安庆陷落的形势,跑到天京提出平分中国,愿帮助打倒清朝的谈判,遭到太平天国拒绝,双方发生决裂。李秀成克复杭州后,再次进攻上海,他先传檄外国侵略者,“倘不遵我王化,而转助逆为恶,相与我师抗敌,则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这时候,外国侵略者已经取得《北京条约》,与清朝统治者互相勾结,英国海军提督何伯、陆军提督士迪佛立、法国海军提督卜罗德调集了侵略军队集中上海,连同华尔的常胜军,与清军联合,向太平天国反攻。壬戌十二年三月,连陷嘉定、青浦,进犯太仓,自松江、泗泾、青浦、嘉定、宝山、上海连营一百多座,城城都有侵略军把守。李秀成从苏州亲率精兵前来迎敌,四月初五日,大战于太仓,力破敌阵。法国海军提督卜罗德被击毙于奉贤南桥镇。李秀成乘胜直追,把英国陆军提督士迪佛立率领的英法侵略军困在嘉定城内。外国侵略者从上海派兵来救,又被李秀成打败。四月十四日,士迪佛立焚城突围,逃回上海。克复嘉定后,李秀成即下青浦,将常胜军副统领法尔思德围住。华尔率部焚烧青浦城,逃回松江。李秀成督军紧追,生擒法尔思德。克得青浦之后,李秀成一路向泗泾、太仓、松江扫荡,攻破敌营一百三十多座,将华尔围于松江城内,外国侵略军从上海来救,依然被李秀成打败,李秀成叙述当时太平天国的军威说:“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其即败”。然而正当太平军在上海节节胜利时,曾国荃部湘军从安庆直下,攻陷芜湖、巢县、无为、运漕、和州、东、西梁山、太平关,直犯天京。天王一日下三道诏旨,命令李秀成立刻撤兵回救天京。五月初八日,李秀成从松江撤退。

虽然,太平天国不曾能完成驱逐外国侵略者的大业,是极可痛惜的,但是忠王李秀成及其部下给予外国侵略者以迎头痛击,把外国侵略者打得一败再败,不敢见仗,表现出了中国人无比坚强的反侵略的战斗精神。

艰苦支持

太平天国壬戍十二年(1862年)五月初八日,李秀成奉命从松江撤退。十一日,在苏州召集部下大将召开军事会议。李秀成与诸将详细研究当前形势,指出:湘军从上而下,有水师的便利,以逸待劳,不可与争锋;应将苏省米粮军火等物资多多运回天京,作长期守御的准备;过了两年,等敌人久顿坚城而无斗志时再与之决战。然而当李秀成的把这个策略上奏天王后,却遭到洪秀全的严斥"三诏追救京城,何不队发行?尔意欲何为?尔身受重任,而知朕法否?若不遵诏,国法难容!",李秀成接到这严诏,不得不放弃会议的主张。六月廿五日,他又在苏州召集军事会议,计划调集军队回救天京。当时天王采取强本弱枝政策,把陈玉成、李秀成等部下大将都封了王,以分他们的权力,李秀成指挥发生困难。为强调团结一致,李秀成亲自为《会议辑略》作序,“如欲奋一战而胜万战,必须联万心而作一心”。他又为了要消除天王对他的猜疑,就把苏、浙两省政权全部交给各将,连母亲和家眷也从苏州送回天京,交给天王为信,表示他的“愚忠”。

李秀成在回京前,为稳定苏福省后方,也作了必要的措施。早在太平军克复苏州以前,苏、松、嘉、湖广大太湖地区,就有一种恶霸、流氓组织的枪船,千百成群,四乡开设赌场,在湖上抢劫,为非作恶,为害百姓。太平军进军这个地区时,有一部分枪船就帮助清朝统治者抗拒太平军。李秀成审查情势,定下欲擒故纵的策略,用官爵广封枪船头目,笼络着他们,使这些匪帮陷入圈套。李秀成要回救天京,为弭除后方的隐忧,五月二十八日,他一声号令,苏、松、嘉、湖各地军队同时行动,太湖枪船一时绝迹。李秀成生平对待敌人,往往采取这类外柔内刚的手段。

八月中,李秀成率军从苏州出发,到东坝集合,分军两路,一由秣陵关,一由板桥、善桥直向雨花台而来。九月初三日,下总攻击令,大军包围战线长达五、六十里。是役,虽然使曾国藩“心已用烂,胆已惊碎”,使得湘军“将士皮肉都尽”,称“自发逆猖乱来未有如此围之久者”。但湘军有水师运输子药物资,得以持久战,而太平军却须陆运,各军从八月出发,未带寒衣,十月天已冷了,天京又无粮,猛攻了四十多天,十月十五日,各路军不得不撤退。

李秀成攻清营不下,天王当殿明责,革了他的王爵。他另采取“进北攻南”的策略,从长江北岸进攻上游湘军的后方,迫敌人不得不调南岸的军队去救北岸,调下游的军队去救上游,其目的是为了要解救天京的围困。十月二十七日,大军昼夜赶渡,冲过江浦、浦口。其后连克含山、巢县、和州。时骆国忠在常熟叛变,李秀成回苏州定乱。到癸开十三年二月十八日,始得赶到巢县指挥进军。李秀成留来王陆顺德、戴王黄呈忠、首王范汝增、梯王练业坤等军牵制清军,而自率大军打算从安徽舒城、六安、英山、霍山疾趋湖北麻城宋埠市,分兵一出黄州,一出汉口,合攻武昌省城,然后进取荆州、襄阳,与远征陕西的扶王陈德才军队联成一片。三月二十九日,大军赶到六安州,正逢青黄不接,没有粮食可购,不得不回军,从寿州附近东归。寿州被练匪苗沛霖扰害,正闹饥荒,李秀成军队没有粮食,吃草充饥,饿死很多,回到天长等处。五月初一日雨花台失守,京内惊慌,天王召秀成回京。秀成奉诏立即回军。这时候正逢长江水涨,路道被水冲崩,无路行走。敌人又水陆进攻。秀成调集船只,先载将官战兵马抢渡过江,还未过尽,和州、江浦、浦口、下关、九洑洲都失守,未过江的部队都战死。这一役,前后丧失战士数万人,给士气以重大的打击。

李秀成既归天京,天王加封他为真忠军师,留守天京,各王都归调遣。先是,当秀成北征的时候,清江苏巡抚李鸿章的淮军与由英国人戈登率领的常胜军连陷太仓、昆山、吴江,进犯苏州。清浙江巡抚左宗棠的湘军与由法国人德克碑率领的常捷军围攻富阳,迫近杭州。李秀成回到天京后,苏、杭各将告急,日日飞文前来。他三番四次奏请去救苏、杭,天王都不准。到八月初,始得出京到苏州。苏州水道纵横,旱道很少,太平军旱道能争,水师不能与敌轮船见仗,是以战败。秀成亲带一军出阊门,屯扎马塘桥,取犄角势,暂保苏州,打算回京向天王建议,不守天京,正在计议间,郜永宽、汪安钧等已刺杀苏州守将慕王谭绍光叛变。苏州既失,无锡相继沦陷,李秀成退屯丹阳。此时在浙江,外国侵略者也先后攻陷了宁波、绍兴,于是余姚、金华、游、温州等处的太平军也都陆续撤屯,屯扎富阳,癸开十三年八月,富阳又被攻陷,太平军退守余杭,杭州也岌岌可危。

看到这种情势,李秀成知天京不能再守,要回京劝天王撤退。他的堂弟侍王李世贤驻兵溧阳,劝他前去,别作他谋,不要回京,他不听。李世贤要带兵前来,逼他去溧阳,阻止他回京。秀成知道,就轻骑连夜走回京。第二天,他上殿向天王奏陈天京不能再守,请求“让城别走”。他竭尽忠诚,痛切陈词,甚至请死于殿前,以求听从。天王竟断然拒绝,严加斥责。李秀成含泪出了朝门,阖朝众臣都来劝慰,全城百姓也流涕呼留。第二天,天王也赐下龙袍,来安慰他。秀成只得遵天王意旨,留天京死守。他传令李世贤领军去江西就粮,到1863年江南秋收后回救天京。

忠贞殉国

甲子十四年(1864年)正月十七日,天保城失陷,天京被合围。四月十九日,天王逝世。秀成扶幼天王(洪秀全长子洪天贵福)嗣位,以安定人心。这时城中军队只有一万多名,能作战的只有三、四千名,粮食又断绝。湘军围城越加紧急,从东门到北门沿城掘地道攻城。秀成指挥守城军,一连破了几十处地道。然而五月二十一日,地保城失陷,湘军得以猛烈的炮火作掩护,迫近太平门城根,开掘地道攻城。六月初六日(1864年7月19日)午刻,龙膊子地道发,城垣被轰陷。李秀成率领饥军奔向缺口,用火药倾盆烧死敌人无算,无奈湘军以五万生力军攻城,众寡悬殊,抵挡不住。李秀成奔回朝门,保护幼天王,把自己的战马让给幼天王骑,自己另骑了一匹不得力的马。幼天王就因为骑这匹快速战马得逃出敌人的追赶。而秀成却因为骑的不是战马,战斗了一天,马不能行被俘。

李秀成带幼天王回家辞别母亲。“既为忠臣,难为孝子”,李秀成要尽忠保护幼天王,便不能兼顾母亲了,他与母亲要生离死别,全家流涕分离。他率领战士保护幼天王上清凉山暂避。到了初更时候,假扮清兵,从太平门缺口冲出,出城后他又率一百余人转身拦截清军 ,与大队人马走散,流落方山。百姓把他密藏起来,要送他出险,后不幸为八村村董陶大来知悉,于23日将李秀成献与萧孚泗。乡民为替李秀成报仇,将萧孚泗亲兵王三清捉去,“杀而投诸水中” 。

曾国荃痛恨李秀成死守天京,久攻不下。他“置刀锥于前,欲细割之“又“叱勇割其臂股”,而李秀成“殊不动”,恼羞成怒的曾国荃亲自动手,“短衣握锥,独身走出”“遍刺以锥,血流如注”。李秀成被俘后,以每天7000字的速度撰写自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以及太平天国的兴亡得失。8月7日,李秀成被曾国藩处死,时年42岁。在临刑前,李秀成毫无戚容,谈笑自若,并写有10句绝命诗,“叙其尽忠之意”。曾国藩没有将李秀成送到北京,是为杀人灭口。还有一种说法是李秀成想效法姜维诈降。 

民不能忘

李秀成的一生,是比较能关心平民疾苦的,他甚至把“利人”看得比“名节”还重。他曾对人讲过:“为民父母,当以全身利人为要,若仅沽名殉节,不顾祸遍苍生,亦岂志士仁人之所忍为”。由于他平日能够“用命散财,肯救穷人”,所以能深“得军民之心”。 

1854年、1855年李秀成镇守和州、太平郡一带。和州城东南太阳河牛路一带码头,与长江东岸采石矶相对,是当时长江两岸的一个交通要道。千百年来,这一带船户把持码头,任情讹索,为害行人,以致“手中空虚”的人,“临江而叹”。李秀成来守和州,特地在太阳河牛路码头上,树立一座渡船规条碑,颁布了新的码头交通条例,使交通得以畅通无阻。规条碑最后一条规定“凡无钱之人,有紧急事情,务宜飞渡 ,虽系一人,亦须送去”。

李秀成在苏南实行了有利于民生的减免政策,生活得到改善的苏州人民在阊门外建汉白玉碑一座,上书“民不能忘”四字,来歌颂太平天国,歌颂李秀成。李鸿章攻克苏州后,曾经查问此事,“民以减粮对”。苏南人民对李秀成是怀着深厚的感情的,在五十年代,苏南还流传着许多歌颂李秀成的民歌。有一首唱道:“春天里百花开,忠王一到宜兴来,我伲的嘴巴都笑开。夏天里来流水长,‘哪有忠王的情义长,我伲看见忠王象见亲爹娘。秋天里来稻子黄,割下稻子打成谷,送给忠王当军粮。冬天里来雪茫茫,我伲一家在炉旁,说起忠王的恩情日夜都不忘。”后来李秀成带兵从苏州去救天京的时候,苏南人民又唱道:“长江里水向东流,我伲日夜都发愁。千愁万愁不愁别,愁你一去不回头!” 

人物生平

1855年秋

天京地区形势日趋紧张。清将吉尔阿和总兵张国梁,率兵围困镇江,威胁天京。1856年2月,李秀成和秦日纲、陈玉成等去救咽喉之地镇江。进兵至汤头时,为清兵张国梁所拒。李秀成巧出奇兵,带三千人趁黑夜越过汤头岔河与陈玉成、吴如孝内外夹攻,重创清军,遂解镇江之围。太平军乘胜渡江至长江边的瓜洲镇,连破清营一百二十余座,占领扬州。 

1856年6月

李秀成又配合石达开参加破袭江南大营的战斗。李秀成等进驻天京城外东北燕子矶观音门。石达开部进占黄马群,把敌人切成两半。20日,太平军与清军统帅向荣发生激战,攻破孝陵卫满、汉营寨二十余处。杨秀清亲自派人从城内策应。最后向荣败走丹阳,自缢而死,江南大营土崩瓦解。

1856年9月

“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革命事业遭到了严重挫折。在“朝无佐政之将”的情况下,洪秀全重建新的领导核心。1857年10月,李秀成被升为副掌率,提兵符令,进入了领导核心。但这时的洪秀全,“不肯信外臣”而“专信同姓”。李秀成极力劝告洪秀全,要“择才而用,定制恤民,申严法令,肃正朝纲,明正赏罚……。”李秀成的犯颜直谏,惹恼了洪秀全,将李秀成一度罢官,经过李秀成和在朝文武的据理力争,才又恢复了李秀成的职务。1858年,洪秀全恢复前期五军主将制,李秀成为后军主将。同年,清军进逼天京,洪秀全任命李秀成主持天京解围的战斗。8月,他约集太平军各地守将在安徽枞阳召开军事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除京围的作战方案。会后,陈玉成东进破庐州、克滁州。李秀成在滁州东南乌衣与陈玉成合兵击败清军主力德兴阿、胜保部。紧接着奔袭浦口,摧毁江北大营,敌都统德兴阿部被歼一万多人。

正当陈玉成和李秀成乘胜扫荡苏北战场时,湘军首领曾国藩在安徽发动大规模进攻。李秀成配合陈玉成取得三河大捷,歼敌李续宾部六千人,沉重打击了湘军的气焰,稳住了长江上游的局势。

三河大捷后

李秀成与陈玉成又合兵解六合之围,拔清军营盘六十余座。在李秀成、陈玉成和清军拚死奋战不断为太平天国事业立下显赫战功的时候,洪秀全封从中国香港回到天京还不到一个月、尚无尺寸之功的族弟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接着封陈玉成为英王。敌人利用这一时机,指使叛将李昭寿寄书给李秀成劝降。此信被天京戍卫部队查获。洪秀全得知此事十分震惊,立即采取了严厉的防范措施。将李秀成的母妻押当,并下令封江不准李秀成回京。此时,困守浦口的李秀成内无军饷支兵,外无援兵相救,但仍坚持与清军进行艰苦的战斗。李秀成的勇敢作战和忠贞不渝的表现,解除了洪秀全的疑虑。洪秀全亲书“万古忠义”四字送给李秀成,并晋封为忠王,以表彰他对太平开国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卓越贡献。

1860年初

太平军采用“围魏救赵”的战略围歼清军江南大营。李秀成奉命率精兵从浦口出发奇袭杭州。他对部下说:“官军精锐,悉萃金陵,其饷源在苏、杭。今金陵城外长壕已成,官军内围外御,……攻之难得志,不如轻兵从间道疾捣杭州,杭州危,苏州亦必震动,金陵大营惧我绝其饷源,必分师奔命以救之。我见大营虚弱,还军急击,踏破大营,则苏杭皆我有也。”李秀成在进军杭州,攻占安吉、长兴后,突然兵临杭州城下,吓得杭州官绅惊慌失措,守城无策。3月19日,李秀成攻占杭州。江南大营统帅和春果然中计,忙派总兵张玉良统兵一万三千余人援救杭州。清军于23日赶到杭州城下,第二天,太平军迅速回师,各路大军分进合击江南大营。天京城内太平军也分头出击,连抛火罐,敌营“火药轰处,人声鼎沸,登时大乱。”在太平军内外夹击下,连破清营五十余座,数万清兵全部溃散。和春等清营大员“不及衣履,仓皇奔镇江”,“京围立解”。

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之后,1860年5月,洪秀全在天京召开了高级将领会议。在李秀成的积极支持下,会议采纳了洪仁玕提出的东下苏杭,先夺取江南富庶地区,尔后西上奔袭武汉的战略计划。担任东征主将的李秀成率兵攻丹阳,占常州,进无锡,克苏州。太平军在苏常战场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湘军乘机掘了三道长壕加紧围攻安庆。

1860年9月

洪秀全调集各路将领组织第二次西征,会攻武汉,援救安庆。陈玉成部走长江北岸从安徽入湖北,攻武昌北面。李秀成部走长江南岸,经江西入湖北,攻武昌西南。两军约定在1861年4月会师武汉。陈玉成在3月进抵距武汉一百六十里的黄州,因英国出面阻挠和南路军未能按时赶到,便率主力折回安庆。而李秀成原本不想参加西征,主张守住东南新地盘,只是在洪秀全的严诏督责下,才不得已于10月下旬留下主力,自己带部分兵力进入皖南。12月,大军逼近祁门。曾国藩惊恐万状,“军中皇皇,莫知为计”,忙写下遗嘱,准备后事。可惜,李秀成没有探明敌情,误认为祁门驻有重兵,所以就放过祁门绕道江西,这才使曾国藩虚惊一场,死里逢生。

1861年6月

李秀成攻下武昌县,逼近武汉。因得知陈玉成部在集贤关等处作战失利,他径自撤军,退出湖北。由于李秀成对西征的消极态度,因而造成了会剿失约,武汉会师的计划落空了。在安庆形势十分紧张,太平军广大战士艰苦的进行浴血奋战的危急关头,李秀成又率军从安庆附近撤回江浙,而不回军去协力援救。他这种不顾大局的行动,引起太平天国将领们的不满和指责。洪仁玕在给他的信中指出,他对长江上游“弃而不顾,徒以苏杭繁华之地,一经挫折,必不能久远。”后来,安庆的失陷,李秀成是应负一定责任的。

1861年9月

李秀成回师江西,进入浙江,12月攻克杭州。在李秀成经营苏杭地区期间,任用了不少清朝的官僚、豪绅、团练头子在太平军中当官。一些地方原有的地主政权甚至照旧执政,不仅允许地主收租,而且还设局催租,保护地主的封建剥削。

1860年

李秀成在占领苏常地区之后,率军直指上海。盘踞在上海的英法侵略者勾结地方官绅,出资雇用美国人华尔组织洋枪队,抵抗太平军的进攻。李秀成在青浦一战大破洋枪队,“杀死鬼兵六七百人”,华尔身中五枪,狼狈逃回上海。1862年,太平军再次进攻上海。李秀成发出布告警告侵略者,要他们“各宜自爱,两不相扰”,“倘不遵我王化而转助逆为恶,相与我师抗敌,则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太平军在重创英法干涉军和洋枪队之后,主动转移。5月中旬,在太仓破清营三十余座,乘胜收复嘉兴。8月,在浙江慈溪战斗中,太平军打死了“常胜军”头子华尔。由于中外反革命势力的联合进攻和李秀成率主力回援天京,致使苏浙战场转入防御,根据地日渐缩小。1863年12月苏州失陷,第二年3月,太平军从杭州突围北撤。

1862年10月

李秀成进攻天京城外雨花台湘军大营

。太平军把湘军打得晕头转向。李秀成部开掘地道,炸毁湘军围墙,太平军冲入湘军阵地展开肉搏战。后来由于太平军云集天京,棉衣、粮食供应都遇到困难,李秀成才决定撤军。接着,洪秀全又命他执行“进北攻南”的计划,企图进攻清军后方,伺机消灭湘军以解京围。但由于天京告急才又回师援救。这次南北奔波,使李秀成损兵折将,锐气大伤,失去太平军将士数万人。

1863年

天王洪秀全命李秀成率军渡过长江攻安徽,企图以进攻清军后方迫使包围天京的清军撤退,由于军中粮食不足,加上天京外围据点接连失守,李秀成被逼退回江南,太平军在该次出征损失惨重,“前后失去战士数万余人”,投降逃逸被俘太平军亦超过10万以上,导致返回南京城防部队严重不足仅3万残兵,故湘军得增益7万兵力围攻天京。苏州失守后,天京形势更为危急。李秀成向洪秀全提出:“京城不能守,曾帅兵困甚严,濠深垒固,内少粮草,外救不来,让城别走“的建议。但此时的洪秀全断然拒绝了这一正确建议。自此时起至天京失守止,李秀成留守天京。

1864年6月

洪秀全病逝。6日,十六岁的幼主洪天贵福即位。

7月19日,湘军挖地道用火药炸塌城墙,冲入城内。太平军一万多人与敌人展开肉搏战,一部分战死,其余在混乱中突围。李秀成将他的好马让与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掩护其突围,结果他自己因“马不能行”,在天京城外东南的方山被擒获。

1864年8月

李秀成被俘后,被人送至曾国荃的清军兵营。因为自己的亲兄弟曾国华在与李秀成作战时,战死在三河镇,故而对其痛恨有加。曾国荃动用割其臂股肉的残酷刑罚,李秀成痛楚斥他:“两军对战,各忠其主,当有损伤,何如此?”,英雄之气丝毫未减。

此后李秀成在狱中写下数万字的自述,全书无结尾。自述原稿卷末第74页以后的内容部份被撕去,有传言谓他在被囚期间曾经游说曾国藩反清自立但未遂。据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考证,曾国藩为了邀功曾夸大和扭曲了很多史实,因害怕清政府的审讯而不等指示,擅自将李秀成杀害。李秀成的自述也在上报朝廷时,经过了曾国藩的删减,原稿被曾国藩送至家乡秘藏。1864年8月7日,李秀成在南京江宁就义,终年42岁。在临刑前,李秀成毫无戚容,谈笑自若,并写有十句绝命诗叙其尽忠之意。李鸿章在写给曾国藩的信中,曾表示在阅览完《李秀成自述》后,也感动赞誉李秀成是“英雄人物”。

年表

⊙1823年(清道光三年)李秀成生于广西藤县大黎新旺村。

⊙1849年 李秀成全家加入拜上帝会。

⊙185l年1月11日金田起义胜利,建号太平天国。

⊙1851年(清咸丰元年)8月太平军路过藤县,李秀成入伍。

⊙ 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占南京,改称天京。

⊙ 李秀成在春官正丞相胡以晃手下理事。

⊙7月 被保举为右后四军帅,把守天京太平门外新营。

⊙8月 调任后四监军,在天京仪凤门外高桥驻守。

⊙9月 随翼王石达开到安徽安庆巡视民务。

⊙1854年春 太平军克复庐州,李秀成奉命镇守,升二十指挥。

⊙1854年秋至1855年 驻守安徽太平府、和州一带。

⊙1856年2月 奉调随燕王秦日纲解救天京,8月打破清军阻击,进入镇江城。

⊙4月 参加一破江北大营之役。

⊙6月 参加一破江南大营之役。

⊙9月 天京内讧,东王杨秀清被杀。

⊙冬 困守安徽桐城。

⊙1857年1—2月 会合前来救援的陈玉成部,大破桐城围敌,连克舒城、六安、霍邱;与张洛行部捻军联合。

⊙夏 受洪秀全封为副掌率,“提兵符之令”。

⊙ 11—12月奉命率部东返,接应吴如孝部撤出镇江。

⊙ 1858年4—6月奏准出京调度军务,占领滁州,在江浦大刘村被清军打败。

⊙ 7—8月召集枞阳会议,确定解救天京方略。受封为后军主将。

⊙9—10月 会同陈玉成部再破江北大营并占领扬州。

⊙11月 配合陈玉成部围歼湘军李续宾部于三河镇并乘胜连克舒城、桐城、潜山、太湖。

⊙1859年 以滁州守将李昭寿、江浦守将薛之元先后降清,天京北路又困,与陈玉成部转战江浦、浦口一带。

⊙冬 晋封忠王。

⊙1860年初 商定以“围魏救赵”方略解救天京之围。

⊙2月 在芜湖召集诸将,誓师进军。

⊙3月19日 率所部攻破浙江杭州,并于6天后疾驰北返。

⊙4月8日 于安徽建平召集各路将领,商定回救天京的作战计划。

⊙5月6日 再次攻破江南大营。

⊙5—6月 率部东征苏州、常州,开疆拓土,建立苏福省。

⊙7—8月 第一次进军上海。

⊙10月 自天京出发,走商路,参加第二次西征。

⊙1861年6—7月 进抵湖北南部武昌外围,因江北陈玉成部回救安庆,遂放弃“合取湖北”计划,取道原路东返。

⊙8月 5日安庆失守。

⊙ 9一12月进军浙江,并于12月29日再克杭州。

⊙ 1862年(清同治元年)1月率大军自杭州出发,开始第二次进攻上海。

⊙ 6月以湘军进扎天京雨花台外,天王洪秀全下诏回救,自松江撤兵回苏州商讨对策。

⊙10月 率“十三王”之兵回救天京,与湘军苦战45日,未能取胜而退。

⊙1863年2—5月 率部遂行“进北攻南”计划,至安徽六安折返。

⊙6月 自江北南渡时,遭湘军水陆师合击,太平军被击毙饿毙不计其数。

⊙9一12月 组织指挥苏州保卫战。12月4日,苏州失守,返回天京。

⊙12月 向洪秀全提出“让城别走”建议,被拒绝。

⊙1864年3月2日 湘军合围天京。李秀成负责全城防守事宜。

⊙6月1日 洪秀全病逝。6日,幼主洪天贵福即位。

⊙7月19日 天京陷落。当晚,扶幼主突围出天京,不久离散。

⊙22日 在方山被俘。不久,被囚入木笼,连日赶写《自述》。

⊙8月7日 在南京就义。

回忆录

被捕日志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

1864年7月19日,天京沦陷,李秀成陪同幼天王突围时失散。

7月23日,李秀成被奸民解送至曾国荃的军营.

7月28日,曾国藩从安庆赶到并首次提讯.

7月30日,李秀成开始写自述.

8月6日,曾国藩再次会见李秀成.

8月7日,李秀成被处死。

天国之十误

1) 误国之首,东王令李开芳、林凤祥扫北,败亡之大误。

2) 误因李开芳,林凤祥扫北兵败后,调丞相曾立昌,陈仕保,许十八去救,到临清州之败。

3) 误因曾立昌等由临清败回,未能救李开芳,林凤祥,封燕王秦日昌复带兵去救,兵到舒城杨家店败回。

4) 误不应发林绍璋去湘潭,此时林绍璋在湘潭全军败尽。

4) 误因东王,北王两家相杀,此是大误。

5) 误翼王与主不和,君臣疑忌,翼起猜心。将合朝好文武将兵带去,此误至大。

6) 误主不信外臣,用其长兄次兄为辅,此人未有才情,不能保国而误。

7) 误主不问政事。

8) 误封王太多,此之大误。

9) 误国不用贤才。

10) 误立政无章。

传世文书

李秀成钧谕李昭寿

副掌率后军主将李钧谕 

李昭寿知之:照得投明弃暗,固俊杰志建非常;识势知时,亦英雄心存是耍。本主将自与尔共事以来,觉尔大有作为,将才不俗,故惜尔如珍宝,视尔如手足,揆尔之为人,谅知情义,必知始终如一,必知患难同当。竟不意尔乃反骨之人。早知其如此,悔已迟矣。诫本主将目不识人,自己爱将,除徒教蹈行仁,劝尔从善,谁料尔出乎反乎,辜负我一片同仁同义之心矣。

姑勿再论。尔自投顺天朝,试问所因何事?今又转降胜保,难保不察前因,尔终久总难释其前过。大丈夫岂可且顾眼前,不思后患。何况我主天王待尔不薄,本主将亦待尔有情。无奈尔行为不轨,往往与同朝者争竞;尔统下每每滋扰良民,以致军民怀怨。但尔若在天朝,本主将事事包荒,尔知道否?今已降妖,是人人得而诛之矣。本主将之前情尔既不念,而我与国诛之大义,岂忘心乎!

尔既归降胜保,为目前之计,陷我滁州、来安,此诚恩仇报也。惟是我耿耿此心,终怀不服,愿尔降妖亦能实力拒我也,尔之官兵,前皆赖我陶镕,性情本领均巳洞悉。尔之欲反天朝,本主将誓必与师问罪,情义既绝,各路之妖可缓诛,惟胜保与尔势必先诛也。尔自思之,尔若拒以滁城可恃,胜保有势,试问天京东门之向妖头[注1],桐邑抗拒之秦妖首[注2],今年抗绕江浦、浦口之德妖头[注3],侵犯三河之李妖头[注4] ,其肆猖狂,其毒狠贪,尚被大兵云集,一旦消亡,尔谅知乎!

劝尔既已妖途,何须往返,尽可速速归林。若敢诡计仍恃,更恐尔敌莫保。何言妖与不睦,杀妖道台而来,何虑天朝难容,返又降妖而去,似此无常反覆,岂志者所为而留名迹于天下后世也,不亦惜哉!

特此钧谕。

太平天国戊午八年十月廿七日

注释:

1、指清江南大营钦差大臣向荣

2、指清福建提督秦定三

3、指清江北大营钦差大臣德兴阿

4、指湘军将领李续宾

解读:

李昭寿,河南固始人,初为盗,受清道员何桂珍招抚,后来杀死何桂珍投降太平天国,隶李秀成部下。太平天国戊午八年(1858年)九月叛太平天国,以滁州降于清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胜保,清廷命更名为李世忠,以参将即用。李昭寿曾是李秀成的爱将,李昭寿既叛变,李秀成就手书上面这封信,警告说:“各路之妖可缓诛,惟胜保与尔势必先诛也”,可见其对叛徒之痛恨。但“惜尔如珍宝,视尔如手足”、“待尔有情”、“不亦惜哉”又强调了自己对李昭寿的情谊,为将来再把李昭寿招过来,留出情感余地,他为李昭寿指出的出路是“劝尔既已妖途,何须往返,尽可速速归林。”值得一提的是,李秀成在信中写到“尔自投顺天朝,试问所因何事?今又转降胜保,难保不察前因,尔终久总难释其前过。大丈夫岂可且顾眼前,不思后患。”李昭寿在清廷的下场,李秀成在其叛变时就已经给他指出来了。清光绪七年(1881年),清廷以擅捉贡生吴廷鉴一事为借口将李昭寿处斩,不幸为李秀成所言中。

忠王李秀成给苏郡四乡谆谕

本藩恭逢天命,统帅克复苏城。 

现下城池已克,急于拯救苍生。

除经严禁兵士,不准下乡等情。

为此剀切先谕,劝尔百姓安心。

不必徘徊瞻望,毋庸胆怯心惊。

照常归农乐业,适彼乐土居民。

绅董可速出首,来城递册投诚。

自无流离失所,永为天国良民。

因有官兵来往,尔民导引须劝,

军民各不相扰,各宜一体凛遵。

解读:

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四月二十三日(1860年6月2日)太平军克复苏州。李秀成自述记克复苏州后事说:“复城之后,当即招民,苏民蛮恶,不服抚恤,每日每夜,抢掳到我城边。我将欲出兵杀尽,我万不从,出示招抚,民俱不归”。李秀成所说的出示招抚,就是指的包括这则六言诗在内的这一系列安民告示。在布告中,他说他“急于拯救苍生”,希望百姓能够“照常归农乐业,适彼乐土居民。”其言辞何等殷切。但是,当时苏州的农民因先受到了清廷的欺骗,竟然不听招抚。李秀成自述中记道:“连乱十余日,后见势不得已,克城未得安民,后我亲身带数十舟只直入民间乡内,四处子民手执器械,将我一人困在于内,随往文武人人失色。我舍死一命来抚苏民,矛枪一指我杀命,我并不回手,将理说由,民心顺服,各方息手,将器械收。三日将元和之民先抚,自举安起,七日将元和、吴县、长洲安清平服,以近及远,县县皆从,不战自抚,是以苏、常之民节节归顺。”李秀成冒着生命危险,去说服那些举起枪矛要杀他的被欺骗的农民,终于把他们说服,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李秀成之爱民,由此可见。

历史评价

梁启超极力推崇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并为之作传。《李鸿章》这本传记里有不少章节言及李秀成,一提及时即是一连串的好评:“聪慧明敏,富于谋略,胆气绝伦。”
  论及当时李秀成的功绩则说:“故洪氏未叶,得以扬余烬簸浩劫,使官军疲于奔命,越六七载而后定者,皆秀成与陈玉成二人之力也。玉成纵横长江上游,起台飓于豫、皖、湘、鄂;秀成出没长江下口,激涛浪于苏、杭、常、扬。及玉成既死,而洪秀全所倚为柱石者,秀成一人而已。秀成既智勇绝人,且有大度,仁爱驭下,能得士心,故安庆虽克复,而下游糜烂滋甚。自曾军合围雨花台之后,而于江苏地方及金陵方面之各战。使李鸿章、曾国答费尽心力,以非常之巨价,仅购得战胜之荣誉者,惟李秀成之故。故语李鸿章者不可不知李秀成。”
  写到李鸿章建功立勋,却在克复天京一节之末,以大篇幅对李秀成的诸多事迹赞不绝口:“李秀成真豪杰哉。当存亡危急之顷,满城上下,命在旦夕,犹能驱役健儿千数百,突围决战,几歼敌师。……及城已破,复能以爱马救幼主,而慷慨决死,有国亡与亡之志,推古之大臣儒将,何以过之,项羽之乌骓不逝,文山之漆室无灵,天耶,人耶?吾闻李秀成之去苏州也,苏州之民,男女老幼,莫不流涕。至其礼葬王有龄,优恤败将降卒,俨然有文明国战时公法之意焉。……使以秀成而处洪秀全之地位,则今日之域中,安知为谁家之天下耶!”
  梁启超对忠王给予极高评价,这些评价甚至高于传记主角李鸿章本身:“李鸿章与李秀成。二李皆近世之人豪也。秀成忠于本族,鸿章忠于本朝,一封忠王,一谥文忠,皆可以当之而无愧焉。秀成之用兵之政治之外交,皆不让李鸿章,其一败一成,则天也。故吾求诸近世,欲以两人合传而毫无遗憾者,其惟二李乎。然秀成不杀赵景贤,礼葬王有龄,鸿章乃绐八王而骈戮之,此事盖犹有惭德矣。”
  除此之外,梁启超言及《李秀成自述》,又直言感慨:“虽经官军删节,不能各传,而至今读之,犹凛凛有生气焉。呜呼!刘兴骂项,成败论人,今日复谁肯为李秀成、扬伟业发幽光者?百年而后,自有定评,后之良史,岂有所私。”

“试观忠王就地正法,中外尚哗然……(《洪福异闻》)”
  “假仁假义,慈爱军民”(汤氏辑《鳅闻日记》)
  中方敌对人士及媒体对李秀成及其自述观感态度摘录:

曾国藩

前期-狡诈百端
  后期-反复重沓,献谀乞怜,无非图延旦夕之一命。
  死后-甚怜之

曾国荃

阱虎乞怜,虽狗鼠之不若,殊不嗤也。

左宗棠

意在庇纵逆党,亦可概见。

李鸿章

伪忠王李秀成为诸贼之冠,不甚耐战,而最多狡谋。……狡狯异常、诡谲多谋、谋狡而稳……既深佩其狡猾,更积恨其忠勇。

赵烈文

此贼甚狡。

《上海新报》

狡狯异常,身在囹圄,犹朦混大宪,为幼逆等漏网地步。
  上海出版最早的报纸是《北华捷报》,1850年8月3日由英人奚安门(Henry Shearman )创办周刊。1864年7月1日,由于需要刊载的信息日多,报馆另出日报《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北华捷报》乃为增刊继续发行,每周六发行。《上海新报》为近代上海首份中文报纸。出版于1861年12月(清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傅兰雅(John Fryer,英),林乐知(YoungJohn Allen,美)曾任主编。由英商字林洋行(North-ChinaHerald Office)印行。竞争不敌《北华捷报》中文版,1872年12月停刊。日人松野植之助(一云松野平三郎)於1890年再以此名创办《上海新报》於上海。初为周刊,1904 年改为日刊,并易名为《上海日报》。

外方敌对人士及媒体对李秀成的观感评价

[英]Bernard.M.Allen(伯纳特·M·艾伦)《戈登在中国》:
  ……当戈登开炮猛轰,随即进攻壁垒森严的胸墙时,迎面对抗的并非慕王,而是万夫莫当的忠王本人!他率领三千精兵,一律身穿黄袍。战斗在前哨,由忠王亲自督军捍卫。戈登生平只有这一次在沙场上面对伟大的太平军统帅。事后他不得不承认:忠王冲锋时端的身先士卒,锐不可当。
  [英](原籍美国,退休后入英籍)Hosea.Ballou.Morse(霍·巴·马士)《太平天国纪事——戈登捷奏》:
  ……他是忠王——忠贞的王——太平事业的主心骨,他专程从无锡远道赶来研究苏州的局势并激励军兵防御的士气。我饶有兴味地打量着他。他体格健壮,显然身经百战才身居高位。他神色威严,身穿便服,仅仅佩戴一串精美的珍珠,别无其他饰物。
  “常胜军”总指挥戈登:
  如果你能有幸目睹忠王的风采,你就会相信,象他那样的人,注定会成功。不论抚台(李鸿章)、恭亲王还是别的满清王公贵族,在他面前都相形见绌。
  ……他是叛军拥有的最勇敢的、最有才能的、最有创业精神的领袖。他比其他任何叛军首领打过更多的仗,而且常常是打得很卓越的。……他是唯一的一位死了值得惋惜的叛军领袖。
  (英国外交部档案Fo.17/412,1864)英国政府翻译官阿拉巴斯德纪录访问李秀成在监狱里的情况:
  “我不愿打扰他,便静静地进去,但某人招呼他,他就转头,遂站起来,用我的姓名向我祝贺。这时我不得不说几句,故只问他是否对我有什么要求。他回答说他唯一的希望于天。说此话好象几乎以快乐的声调,使我无意之中同情他。”
  (1970年1月9日《文汇报》路易·艾黎书信),其中第3条提到:
  ……阿拉伯斯特(即阿拉巴斯德)是最后一个见到李(秀成)的外国人,他是在南京认识李的。李对他说,他(指阿拉伯斯特)所看到的这个人(指李自己)是一个已经死了的人,李对他还可以利用剩下的一点时间来写一些有关起义的历史而感到高兴,因为所有在南京的档案都已经丢失。尽管他受到了残酷的虐待,但他仍然显得平静和镇定,保持着尊严。
  你们的兄弟般的路易·艾黎
  一九七八年八月四日于北戴河

送忠王宝剑回中国的柯文南认为:“忠王在世最后几天所写并不是以‘乞命’为动机。……只有他愿意帮敌人打革命军才有保身的可能,而说他愿意走童容海的道路是没有根据的。……李秀成在生的最后几天由于忠君思想,宿命思想,爱民情操及实际情况,认为革命既然已经失败了,自己最后的责任只能是死前劝敌人允许他想尽一切办法解散太平天国的残军(无论是真情与否),避免继续流血,避免‘内乱外患’”

——可见柯文南关注的不是李秀成真降伪降,抑或真降伪降的效果,而是强调,李秀成保护部众的目的,在自供中无疑是真实存在的。

令柯文南茫然的是,即便中国的史学同仁认同他的看法,达成了对“李秀成的确想保护部众”这一事实的共识,可仍然对忠王李秀成的自述给予无情的批判。文革结束之后,这样的结论依然是主流,在历史教科书上,李秀成有幸被平反了一部分,但在晚节问题上,继续因自述问题维持污点评判。柯文南百思不解,不得不在他的史论中,写下了这么个追问句子:“这难道是很可耻的想法及行为吗?”

源于不同价值观的争论,究竟是死节难,还是身在囹圄犹虑监牢外的众生更难,似乎不是无从讨论,无法得出答案的。对于贪恋生命的人而言,主动自杀当然更难一些,然而纵观忠王一生,谁都不能否认,李秀成并不是个怕死的人。可见这类“气节”的价值在于名声,因此也叫做“名节”。重名的癖好导致了对自裁者的赞赏,淹没了对坚忍者的崇敬,遂使得“引刀一快”高于一切艰辛筹谋。

变节争议

评论

李秀成被曾国藩俘虏后自述变节的问题,这个话题在太平天国史学界争论很久了,一直是各执一说、互论短长。但是,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承认李秀成没有出现陈玉成、洪仁玕那样的大义凛然、不屈而死的场面。当然,我们不能简单的凭借一个不屈而死来看作是英勇的唯一佐证。

可是,作为政治家,首先是服膺他的信念和信仰,并对此作不懈的追求。政治气节是政治家必备的条件,否则,临危苟难岂不和政客无异?说到自述,李秀成洋洋万言除了对天国失误的总结和自己经历的忏悔以外,就是对曾氏兄弟的部分吹捧。大谈收齐章程的要点。如果说这是一个韬晦的话,那么,什么是韬晦?韬晦的最重要的前提是实力的保存和感召力的存在。作为天平天国最高宗教领袖和号召者洪秀全已然死亡,李秀成的让城别走的能够实现的前提就是洪秀全作为主体,后来新捻军首领赖文光不就是以恢复天国为口号的吗?然而,今昔异势,老天王已经不在了,而洪天贵福下落不明,单独的恢复天国已经是基本是画饼。于是,就出来了以李秀成比作姜维的假说,好吧,我们就试着按照这一思路来看一下吧。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当年三国姜维之于钟会的韬晦策略的演习,钟会为什么会和姜维结成政治同盟?因为钟会没有自己的班底,再者姜维是西蜀的人望,曹魏灭亡蜀汉,不存在比较大的正统与非正统的界定,至少界定范围很宽。然而,曾国藩呢?曾国藩确实在得意忘形的情况下说过:长江两岸无一处不张鄙人的旗帜。假如他易帜于南京,他可能会借助于李秀成去招抚他的旧部,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一点,李鸿章在苏州杀降,曾国藩始终不报恶感,可见曾李在使用降将问题上主要论点是合而为一的,就是可以利用不能重用,可以使用,不能信用。有这个前提在,李秀成即使是暂时得全,但想成为曾国藩的政治同盟者岂可得乎?曾国藩的班底大家是知道的,都是封建正统观念的卫道士,他们就算是与满清为敌,也不会同他们心目中的反贼化友的。何况,太平天国在那时候中国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眼中除了妖魔以外还有其他的好感吗?曾国藩会大张旗鼓的利用李秀成为他壮大声势吗?那么他是想壮大力量还是想涣散队伍呢?改朝换代的君王,宁不虑此?说的通俗一点,李秀成虽然有利用价值,但是没有一点政治价值!这就是他不可能成为姜维第二的主因,自然也就不能李代桃僵了。

其次还有一个军心问题。司马昭为什么看透钟会无能为也?因为他知道大战之后,人心思归的道理。曾国藩在克复南京以后,手中直接掌握部众达十万人之多,是满清开国以来不要说是汉人领兵就是满洲贵州统军也不能望其项背的,但是,这支部队在南京烧杀之后已经不再是百战之余的猛士了,而是急于衣锦还乡的匹夫了,如果曾国藩利用他们的剩余价值去平定内乱也许还有一点强弩之末,但是要作为动乱的本钱,可能就是走向灭亡的开始。古往今来,名不正则言不顺。熟读南北朝历史的一定知道南朝宋武帝的亲信谢晦在反叛时面对他旌旗招展、精锐无比的荆州军说出了这番话:恨只恨不是勤王之师啊。假如曾国藩造反,他在石头城上的感一定不会比这位先辈更离奇。

此外我们经常说曾国藩具有一定的政治野心,这是不必否认的,曾国藩意欲独步天下的野心是从来就有的。但是,凡事要有一个形势的对比,曾国藩适时虽然门生故里甲于天下,督抚十有其八出于湘系,但是,那是大家还在一条船上的时候,假如曾国藩敢于揭竿而起的话,我还是那句老话,第一批讨逆的先锋中一定有李鸿章的身影,因为就是避免连坐也是要来的,一旦形势变化不利于曾国藩的话,第一个杀了他的也一定是那些当年把他放在火上烤的人。当初,李鸿章的爱将刘铭传回忆,彭玉麟把类似劝进的书信转交给曾国藩之时,曾国藩将它活吞,说:雪琴如此试我,其心可诛。后面四个字自然是虚妄的。此段是李鸿章说给刘铭传的,想来应该可靠。以曹操那样的条件都拒绝行非常之事,曾国藩是大智障者吗?曾国藩的条件比曹操、朱元璋还要好吗?行非常之事,必要有非常之人佐之,曾的身边有荀彧徐达吗?曾国藩以近乎知天命的年龄去做刘秀三十岁做的事情,我们觉得有可能吗?至于说到保存书稿我以为作为历史的另类见证的涵义可能比关门做皇帝的意淫心理来得实际吧。

成王败寇的历史观影响着我们的历史视觉,历史著述者根据自己的政治立场对此加以论述,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历史事实加以避重就轻,无可厚非。随后的政治家以本人本党的政治理念加以评价,就颇有偏差。李秀成是天国后期的立柱,但面临天国危机,曾力谏天王,望弃守天京,转战江西,以图东山再起。但大势已去,天国腐败弊政积重难返,天朝的治国思想拜上帝教只不过是煽动群众的美好理想,这些李秀成早已看透,所以他不认同自己的天国的政治信仰,他所能做的就是尽臣子的责任,为百姓士兵着想,减少无辜伤亡。当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时,仍选择坚守天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抱必死殉国之决心。

比较

他与陈玉成等天国将领相比,他除了有军事家的战略眼光,更有治国图强的政治思想,历史就是历史,时代已经没有给他太多的机会。传言曾国藩曾经想劝降他或他向曾乞降,这一点是站不住脚的,首先曾没有劝降的必要即使曾想留也不敢留,其次,仅此万言书不足为乞降之证据,万言书的内容是李秀成历经太平天国的兴衰的思考,留下太平天国的遗书,他想招降太平军残部,只愿他们不要做无畏的牺牲,不要再做虚幻的天国梦了,因为现实和太平天国的治国思想不允许。对此,他心里明白,作为“长毛的发匪”大清能容他吗?他的心已经死了!

身世考证

据史书记载,太平天国著名将领忠王李秀成是广西藤县人,生于1823年。1864年6月天京城破后被俘。于当年8月被清军将领曾国荃处死。他一生英勇善战,爱民如子。他与陈玉成,李世贤等力撑危局,取得了‘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等重大军事上的胜利。然而,支撑起太平天国半壁江山的忠王李秀成其实是海州人,他自小一直生活在铁牛镇上。铁牛镇和沭阳县城的‘恒顺公皮货店’都是他经营的。青年时,他就加入哥老会的青帮,在海州的辈分很高,备受拥戴。在家乡李秀成曾是与沈万山齐名的沭阳首富程震泰家的座上客。海州一带的青帮头子马君甫和李秀成是至交,也因为他经营着皮货店和贩马生意,因此而客居广西藤县。参加了金田村太平天国起义,到1864年南京城破却是曾国荃与李秀成的共谋和默契。因为曾国荃久功南京不下,朝廷有意派李鸿章协攻。曾氏兄弟怕人揽工,更加急于攻入南京。于是曾国荃乘李秀成的妻舅宋永棋入曾氏大营探听军情之际,要宋转告忠王,只要让出南京,什么条件皆可商量,忠王得知后,审时度势,认为南京城破,只是时间问题,城内严重缺粮,如果坚持下去,军民必然遭殃。曾、李双方为汉人,不应自相残杀。于是提出两点要求:一是清军入城不得烧杀伤害百姓,二是容幼主洪福出城,不得追杀,于是李秀成安排家将带着他和镇江小妾所生的九岁儿子李学富潜逃出城去海州家乡硕湖滩的铁牛镇上藏伏,隐姓埋名,过着常人生活。自己带着洪秀全儿子洪福冲出城墙缺口,以备东山再起。后来看到清军入城而无恶不作,后悔不已。此时洪福已被冲散,不知下落,绝望之下,李秀成想在一间破庙里自杀,被乡民发现阻止。后终因陶大兰告密,被清军肖孚四部俘获。

李秀成被俘出乎曾氏兄弟意外,打乱了原来默契和计划,只好上奏朝廷,扬言要严行拷问,押送京师,一面嘱李秀成不要在供词上写明自己是淮河下游的海州人,只写是参加起义时客居广西藤县人,为日后安排李秀成逃往海州家乡做好掩护。

经过曾氏兄弟的密商又上奏朝廷,谎称李秀成的‘党羽尚坚,民心未去,押送实不安全,’要蒋李秀成于同治三年七月初六日就地正法。实际上,李秀成被曾氏兄弟偷天换日,密送到地处海州硕项湖滩的铁牛镇上,与先行逃出的‘小王子’李学富一起隐居于家乡。过起常人生活。后来,李学富一直在铁牛镇上行兽医,一直到1939年,84岁的小王子李学富才敢向世人透露这段自家的传奇历史。

本文标签:

上一篇:关天培

下一篇:返回列表

版权声明:

本文关于历史人物《李秀成》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renwu/5149.html

李秀成资料

李秀成画像
  • 中文名李秀成
  • 别名李以文,李寿成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
  • 出生日期1823年
  • 逝世日期1864年8月7日
  • 职业太平天国将领,太平天国忠王
  • 信仰拜上帝教
  • 主要成就1856年解围镇江,败清江苏巡抚吉尔杭阿,一破江北江南大营;1858年乌衣、浦口败清钦差大臣德兴阿,二破江北大营
  • 主要成就1858年三河大捷,全歼李续宾部湘军;1860年二破江南大营,克常州、无锡、苏州、嘉兴,建立苏福省;1861年克杭州、绍兴,建立天浙省
  • 代表作品李秀成自述,李秀成钧谕李昭寿,忠王李秀成给苏郡四乡谆谕,李秀成谆谕赵景贤等
  • 爵位忠王荣千岁
  • 职位殿前吏部又副天僚,开朝真忠军师
  • 语言客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