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历史 > 世界近代史 >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为何被称为世界的良心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为何被称为世界的良心

时间:2023-11-18 08:10:39

1866年1月29日,罗曼•罗兰出生于法国勃艮第地区的克拉姆西,因为他的母亲在音乐方面具有一定的成就,因此罗曼•罗兰也从小培养了对音乐的爱好。15岁的时候,他随父母一起迁居到巴黎,并求学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在那里考取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为何被称为世界的良心

1897年,罗曼•罗兰的第一部作品《圣路易》在《巴黎杂志》上发表,标志他的创作历程的开始。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世界名著《名人传》,其中包括贝多芬、托尔斯泰、米开朗琪罗等人的传记。同时,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也在此期间发表,并获得了1913年度的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的罗曼•罗兰正在瑞士定居,他发表了许多反战的文章。第二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法国政府的反对,他在1916年才得到奖金。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罗曼•罗兰又参加了欧洲帝国主义的活动。

1935年,在高尔基的介绍下,罗曼•罗兰和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见面。1938年底,罗曼•罗兰程返回故乡,定居在巴黎。后来二战爆发,1940年德军攻占巴黎,罗曼•罗兰遭到了德军的严密监视。直到1944年,巴黎解放后罗曼•罗兰才重新活动自由。同年12月30日,罗曼•罗兰在家中去世,享年78岁。

1、罗曼罗兰有什么之称

罗曼•罗兰是法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其一生除了在作品方面的成就杰出,其政治思想方面,也在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而进行不屈的斗争。后人对他的评价很高,那么,罗曼•罗兰有什么之称?

现在说起罗曼•罗兰,一般都会想到他的几个称号,如“时代精神的代言人”,“世界的良心”,“和平主义教皇”等。这些称号,都是对罗曼•罗兰的高度评价。其中前两个出自于罗曼•罗兰的好友斯蒂芬•茨威格所说。他称赞罗曼•罗兰是一个有人性的,追求自由的斗士,并说他“关键性时刻将代表欧洲的良知”。由此可见,当时由于在欧洲大陆上,法西斯横行,人性和道德已经沦丧,而罗曼•罗兰正是那位一直和恶势力斗争不止的人,他通过自己的文章,发表反战宣言,抨击欧洲各国的迫害行为。因此,假如在恶势力真正霸占世界的时候,他将成为正义势力的精神领袖,所以,他也是“时代精神的代言人、世界的良心”。

“和平主义教皇”的称号是苏联的学者和思想家卢那察尔斯基提出的。他对于罗曼•罗兰在文学成就方面十分景仰,也对他一生追求的自由事业予以肯定。

因此,罗曼•罗兰有什么之称这个问题的答案,基本上是以上提到的三个称号,由此可见,罗曼•罗兰投身的进步政治活动中,为人类的自由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罗曼罗兰故事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曼•罗兰最伟大的一部作品,他凭借着这部作品,获得了191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从《约翰•克利斯朵夫》中,多少可以看到罗曼•罗兰自己的影子。通过一个罗曼•罗兰的故事,了解他在创作这部著作前的生活状态。

罗曼•罗兰结果两次婚。他的第一个妻子是巴黎名教授勃莱亚之女克洛蒂尔特。克洛蒂尔特是一个富家千金,当时两人结合的时候,是一段富家千金爱上一位穷书生的故事,在巴黎成为了一段佳话。起初,两人的感情生活十分幸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出现了一些裂痕。

造成裂痕的原因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罗曼•罗兰的外省人身份。他初来乍到,在巴黎城内根本无法立足,他所创作的作品,也很少被人赏识。每一次都是在他妻子的帮助下,他才能得到一些表现的机会。尽管如此,罗曼•罗兰还是有许多作品不能被发表,这让罗曼•罗兰十分苦恼。

而克洛蒂尔特并非反对罗曼•罗兰的创作,只不过她一直认为,只有被别人认可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关于这个问题,两人开始了无休无止的争吵,最终因为意见无法达成共识,决定介绍他们长达8年的婚姻。

离婚后,起初一段时间罗曼•罗兰到处碰壁,但渐渐地,他从艰难的生活中汲取了许多灵感,激发他创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小说。1915年,罗曼•罗兰的这部小说,终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他一生创作的巅峰。

3、罗曼罗兰评价

罗曼•罗兰因其作品富含着英雄主义的色彩和反战的思想,因此一直以来,都受到读者和文学界的好评。

奥地利著名的作家和人物传记家茨威格对罗曼•罗兰评价说,在罗曼•罗兰的房间里,他可以感受到一种在人性上和道义上的优势。他对此解释说,这是“一种不带骄傲情绪的,内心的自由”。他认为,这种气息体现在像罗曼•罗兰一样坚强的人身上,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他认为,罗曼•罗兰在关键的时刻,可以代表欧洲的良知。这是茨威格初见罗曼•罗兰的印象,在乍见之下,他已将罗曼•罗兰认定为欧洲思想的领袖。

在深入了解了罗曼•罗兰后,茨威格对他的才华佩服地五体投地,因此有对罗曼•罗兰评价说,在罗曼•罗兰一个人的身上,就把诗歌、音乐和科学三个方面完美地结合起来,不仅如此,在他身上,还完美地融合了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文化。因此,这样的“三位一体”在罗曼•罗兰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让他可以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言人”和“世界的良心”。

在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爆发之后,罗曼•罗兰发表言论,反对欧洲国家对苏联的干涉。因此,苏联的文学家、教育家卢那查尔斯基将罗曼•罗兰评价为和平主义教皇。

1915年,罗曼•罗兰以《约翰•克利斯朵夫》获得了当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阅读了罗曼•罗兰的这部小说后,对其评价为“文学创作中高度的理想主义以及在描写各种不同典型时所表现出来的同情心和真实性”。

版权声明: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为何被称为世界的良心》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60099.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穷不怕

    穷不怕

    穷不怕(1829~1904),中国相声艺人。本名朱绍文,又作朱少文,艺名穷不怕。北京人,祖籍浙江绍兴。幼年学唱京戏,工丑角,曾搭嵩祝成班演出,因不能唱红,遂弃本业。道光年间改演莲花落的丑脚“架子前脸”,又因莲花落衰微,才改行到天桥撂

  • 德寿山

    德寿山

    德寿山(汉语拼音:De Shoushan;英语:De Shoushan),中国北京单弦艺人。

  • 陈春生

    陈春生

    陈春生(汉语拼音:Chen Chunsheng;英语:Chen Chunsheng),中国福州评话演员,福建闽侯人。

  • 蒋月泉

    蒋月泉

    蒋月泉(汉语拼音:jiǎng yuè quán),(1917~2001),中国苏州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1936年向张云庭学唱《玉蜻蜓》,1941年向周玉泉学唱《文武香球》,当时有人赞他的演出“说噱得云庭之妙,弹唱有玉泉之神”。他在俞调和周调的基础

  • 白凤鸣

    白凤鸣

    白凤鸣(拼音:bái fèng míng),(英语:Bai Fengming),中国京韵大鼓演员。北京人。幼年从父学艺。后又向鼓王刘宝全的弦师韩永禄、长兄白凤岩、鼓王刘宝全等名家学艺。尤其是在刘宝全门下,经过5年的刻苦学习,深得刘派精华。

  • 黄辅臣

    黄辅臣

    黄辅臣,中国清代硬书(北京古老曲种之一)艺人,双簧的创始人。生卒年、艺术活动年代及其艺术擅长,传说不一。有人说他是乾隆年间人,早年以唱硬书著称。又有人说他是咸丰、同治年间人,初以说评书、表演口技见长,相传其晚年因嗓音

  • 茹兴礼

    茹兴礼

    茹兴礼(1888~1960),南路山东琴书演员。山东济宁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幼时为地主放牛,工余随绪继文学拉坠琴唱琴书,16岁拜盲艺人吕兴灿为师,后长期与琴书名家贺金城、张建亭合作演出,技艺大进,名盛一时。1941年与著名琴书前辈

  • 石玉昆

    石玉昆

    石玉昆,中国子弟书艺人。生卒年不详。满族。天津人。石玉昆于清道光、咸丰年间以自弹自唱西城子弟书(即西调)著称于世。他不仅弹唱俱佳,而且还编写长篇评书《龙图公案》亲自进行说唱,很受市民欢迎。《龙图公案》根据旧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