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历史 > 世界近代史 > 拿破仑偶像腓特烈(拿破仑偶像为何是腓特烈大帝)

拿破仑偶像腓特烈(拿破仑偶像为何是腓特烈大帝)

时间:2023-09-08 15:45:25 阅读:

拿破仑偶像腓特烈(拿破仑偶像为何是腓特烈大帝)

说道欧洲历史上的著名统治者,法兰西的拿破仑绝对要站着一席之地了。这位身材矮小的传奇君主在法国大革命哪个激荡的年代中,通过雾月政变成为了法兰西共和国的最高统治者。并在之后经过全民公决成为了“法兰西人的皇帝”。后来更是面对着几乎欧洲所有其他强国组成的反法同盟联合反击,可拿破仑却在大部分战役皆是屡战屡胜,撼动欧洲。而在他统治时期颁布的《拿破仑法典》更是对后世影响巨大。

拿破仑偶像腓特烈(拿破仑偶像为何是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大帝,又称腓特烈二世。腓特烈二世的父亲是有着“士兵国王”称号的腓特烈·威廉一世,由于父亲对于军事极度热情,导致腓特烈二世从小就在父亲极度严格的军事化教育下长大。虽然腓特烈二世在父亲的高压下“艰难成长”,但由于受到来自英国王室的母亲的熏陶,腓特烈二世对于文学艺术和法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腓特烈二世对于法国文化和文学艺术的热爱,却因为父亲鄙视法国文艺的原因而屡屡与父亲发生冲突。

友人死后,腓特烈二世性格却开始转变了,他不再像之前那样时常与父亲发生冲突,他主动向父亲道歉,并得到了父王的宽恕而从监狱得到释放,还不情愿地和来自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皇后的堂妹结了婚,虽然对于腓特烈二世而言这只是场政治婚姻,甚至两人多年一直感情不合,没有生下一儿半女,但腓特烈二世还是遵守了对父亲的承诺,没有对妻子不忠。

之后,普鲁士参加了波兰的王位继承战争,与奥地利站在一起,而腓特烈二世则在莱茵河战役期间被派到了当时欧洲的第一名将欧根亲王身边见习军事,虽然只是短短的一段时间,但腓特烈二世对于战场情况处理的冷静态度,已经让身经百战的欧根亲王赞叹不已,而或许就是这个时候开始,腓特烈二世的军事天赋已经开始初窥锋芒。而政治方面,腓特烈二世也没有落下,在1740年初,他甚至专门写下了人生中第一部著作《反马基雅维利》,直接批判政治学上著名的权术大师马基雅维利的思想,这也标志着腓特烈二世的政治思想也渐渐走向了成熟。

事实上,这些的设想并没有出太大问题,腓特烈二世继位后确实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解散父亲创立的普鲁士巨人掷弹兵团(留了个中队担任仪仗和护卫的工作),并且还下令严禁军中体罚士兵(当然后来在战争中这一条被他自己撤销了),还开放言论自由,给市民分发粮食,并禁止刑讯逼供。

这个机会很快就到来了,而这就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腓特烈二世乘着奥地利帝国刚刚结束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战争的机会,立马向奥地利发动了领土扩张战争,这场战争中,腓特烈二世亲自领军,夺下了极具经济价值的西里西亚地区,并打下了一条易守难攻的边境线。

腓特烈二世早早跳出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决定,为普鲁士赢得了长达十年的和平建设时间。而得到了好处的腓特烈二世并没有选择安享太平,而是积极备战,因为他知道普鲁士的强势必将遭到其他国家的联手对抗。所以他选择与英国交好并签订了《白厅条约》,双方形成了一种军事同盟类型的关系,而与普鲁士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的奥地利、俄国、法国等国也结成同盟,希望收复西里西亚地区。

通过七年战争,普鲁士最终在三大强国的联手进攻下保住了西里西亚地区,而其天才的军事天赋也为其赢得了“大帝”称号,从此腓特烈大帝名副其实,也使得当时的普鲁士一跃成为欧洲五巨头之一,与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这几个老牌帝国平起平坐。拿破仑评价腓特烈大帝的惊人表现时说道:“越是最危险的时候,就越显得他的伟大,这是我们对于他能说的最高的赞誉之词。”而腓特烈大帝在军事理论上的总结也直接指导了后来称霸欧洲的拿破仑,堪称拿破仑的战役指挥蒙老师。

更为可怕的是腓特烈大帝不仅对所有艺术都感兴趣而且他自己在方方面面还有着不错的造诣,比如在建筑方面他亲自起草设计了波茨坦的无忧宫,并聘请建筑师为之修建;他还吹的一手好长笛,甚至会作曲,他还在无忧宫中与著名作曲家巴赫在1747年会面过。而腓特烈大帝的语言天赋也很惊人,除了德语,他还会说法语、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这一切的一切,集合到一起,便构成了这位德意志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腓特烈大帝。

本文标签: 战役拿破仑普鲁士
版权声明:

《拿破仑偶像腓特烈(拿破仑偶像为何是腓特烈大帝)》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54588.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田华

    田华

    田华(1928~ ),中国电影演员。河北唐县人。原名刘天花。1940年参加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儿童演剧队,演出过许多话剧、歌剧和秧歌剧。1950年在影片《白毛女》中饰演主角喜儿。由于她熟悉贫苦农民的生活,对被压迫、被凌辱、家破

  • 王树忱

    王树忱

    王树忱(1931~1991),中国美术片设计师、导演,漫画家。辽宁丹东市郊人。卒于1991年。回族。1948年入东北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1949年转到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同年10月,调东北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开始美术片创作生涯

  • 石方禹

    石方禹

    石方禹(1925~2009),中国电影事业家、评论家。原名石美浩。1925年9月18日生于印尼爪哇三宝垅,祖籍福建。1946年考入燕京大学新闻系,加入中国 ,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同年,撰写《沈崇访问记》,揭露美国兵 北大女学生的“沈崇事件”

  • 傅奇

    傅奇

    傅奇(1929~ ),中国香港电影演员、编导。原名傅国梁。浙江宁波人。上海圣约翰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1952年在香港进入电影界,先后在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和凤凰影业公司主演50余部影片。影响较大的有《情窦初开》、《情投意

  • 陆柱国

    陆柱国

    陆柱国(1928~ ),中国电影剧作家、小说家。河南省宜阳县人。少年时代曾入私塾,1942年后在师范学校求学。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陈赓兵团政治部宣传部工作,不久调新华分社任新华社前线记者。次年10月调总政治部文化部创

  • 白景瑞

    白景瑞

    白景瑞(1931~1997),中国台湾电影导演。原籍辽宁海城,生于辽宁营口。又名白担夫。毕业于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并在意大利电影实验中心学习。曾当过美术教员、记者、编辑。1958年任中央电影事业公司制片部经理,主持摄制了《哑女情

  • 李准

    李准

    李准(1928~2002),中国作家、电影剧作家。蒙古族,原姓木华梨。1928年5月17日生于河南省孟津县,卒于2002年2月2日。生长在农村,仅上过一年初中,当过盐号学徒、邮递员、银行职员、教师等。靠自学走上文艺创作道路,最初编写历史小

  • 孟广钧

    孟广钧

    孟广钧(1927~ ),中国电影翻译家。山东莱州人,幼时曾在哈尔滨美国 青年会学校读书。1946年进哈尔滨苏联影片输出机构,为苏联影片翻译中文字幕。1948年去兴山,任东北电影制片厂(见长春电影制片厂)翻译,与桴鸣、刘迟、袁乃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