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历史 > 世界近代史 > 葡萄牙主动归还澳门的原因

葡萄牙主动归还澳门的原因

时间:2023-09-02 10:43:44 阅读:

葡萄牙主动归还澳门的原因

1975年,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去世,结束了近40年的统治。就在上一年,西班牙的邻国葡萄牙发生了军人政变,一群由年轻军官组成的革命组织,在数小时内发动了一次不流血的政变。推荐了葡萄牙独裁者卡丹奴政权,这就是葡萄牙近现代史上有名的“石竹花革命”。

葡萄牙主动归还澳门的原因

70年代堪称是葡萄牙加速衰落期,国内政局不稳,经济停滞,海外殖民事务上更是焦头烂额,民族独立运动此起彼伏。不流血政变后新成立的葡萄牙 干脆宣布放弃海外所有领土,以此摆脱沉重的包袱。

从1975年开始,葡萄牙 陆续从海外殖民地如安哥拉、莫桑比克、东帝汶等国撤军,并主动辅导辅导所属的各殖民地独立。中国澳门在明朝中后期被葡萄牙人窃占以来,已历经400余年,自然也在葡萄牙的归还之列。当年,葡萄牙向中国提出归还澳门,但是中国拒绝了葡萄牙人的这个提议。

为什么我们没有答应下来,准备迎接澳门的回归?问题就在于葡萄牙在提出归还澳门时设定的一个奇葩条件,确切地说是埋下的一颗雷、一口陷阱。

原来葡萄牙所谓的“归还澳门”,建立在中国承认澳门是“殖民地”的前提之下,一旦承认澳门是其殖民地,还要承认所有葡属殖民地的独立权利。也就是说实际上的“回归”,也包括可以“独立”,这是绝对不可接受的。

事实上,澳门本就不是殖民地。明朝嘉靖皇帝时期,明 允许葡萄牙人在此定居,采取中央 管理少数民族的方式进行管理,把来此定居的葡萄牙人视为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划归一片区域供其居住生活。内部事务由他们自决,涉及到与当地百姓官司纠纷则由地方 处理。这个模式一直维持到明朝灭亡,清朝时期采取的也是类似政策。

不过到了清朝后期,国力衰弱,葡萄牙人统管整个澳门,但是没有任何条约说要割让澳门。澳门一直属于中国,只是 没有亲自去管理,与殖民地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中国拒绝葡萄牙人的这一要求是非常明智的。因为如果按照“给予殖民地自由”的方式回归,势必会影响到后来的中英 关于香港回归的谈判。老奸巨猾的英国 未必不会仿照澳门“给予殖民地自由”的方式同中国周旋。那么香港的回归就未必像后来那么顺利回归了,其最坏的恶果就是脱离了中国。

另外,澳门毗邻珠海,在建国后已经类似于“半个解放区”,名义上是由葡萄牙 统治,实际上绝大部分事务由中国 控制的华人团体在主持。澳门居民所饮用的水、食物、蔬菜、大米几乎全部来自大陆的供应。在当时的澳门有这样一种说法:“北京打个喷嚏,澳门就发抖;但是如果里斯本(葡萄牙首都)咆哮吼叫,澳门什么事也没有”。一切都在掌控之下,大陆随时可以收回澳门,。

1986年,中葡关于澳门的问题谈判拉开帷幕,从当年6月30日至次年3月23日,耗时近9个月,双方就澳门回归达成一致。1987年4月13日,两国 总理分别在《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上签字。

1999年12月20日,“七子之一”的澳门回归祖国怀抱!

本文标签: 明朝清朝澳门

上一篇:巴塞尔和约是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版权声明:

《葡萄牙主动归还澳门的原因》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54294.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袁牧之

    袁牧之

    袁牧之(1909年3月3日-1978年6月30日),中国电影演员,编剧,导演。原名袁家莱。浙江宁波人。读中学时就参加戏剧活动。1930年从大学辍学,投身戏剧事业,主演过话剧《五奎桥》、《回春之曲》等。1934年入电通股份有限公司,编写了剧

  • 张善琨

    张善琨

    张善琨(1905—1957),浙江湖州南浔镇人。早年就读于上海南洋大学。1930年,投靠在黄金荣门下,成为大世界游乐场的董事,继任总经理。1933年接办共舞台,专演机关布景连台本戏京剧。1934年创办新华影业公司。1935年春,租用电通股

  • 沙蒙

    沙蒙

    沙蒙(1907~1964),中国电影导演。原名刘尚文。河北省玉田县人。1933年,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不久参加左翼戏剧运动,先后加入新地剧社、晨曦剧社、狮吼剧社、大地剧社、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等进步戏剧团体,演出过一些话剧,并

  • 柯灵

    柯灵

    柯灵(1909~2000),中国散文家,剧作家。原名高隆任,字季琳。浙江绍兴人。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1931年冬到上海参与左翼文艺活动。此后除了40年代末一度被迫避居香港外,一直在上海从事创作和编辑工作,先后编过《大美晚报·文化街

  • 戴公亮

    戴公亮

    戴公亮(1908~ ),中国电影教育家、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早年受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委派去上海联华影业公司学习、工作。1935年回到省立教育学院,与孙师毅等人合办电影播音教育专修科,培养电影制作和电化教育的人才。他是在中国首

  • 沈浮

    沈浮

    沈浮(1905~1994),中国电影导演。天津人。生于1905年3月23日,1994年4月27日卒于上海。少年时代曾在照相馆学徒,工作之余学习摄影。1924年考入天津渤海影片公司,不久便编导并参加演出了喜剧短片《大皮包》。1933年进入上海联华

  • 吴蔚云

    吴蔚云

    吴蔚云(1907~2003),中国电影摄影师。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卒于上海。从1927年到抗日战争前夕,先后在天一、明星、艺华、电通等公司任摄影师,完成了《桃李劫》等10部影片。抗日战争期间,主要在中国电影制片厂工作,除拍摄新闻片《

  • 于伶

    于伶

    于伶(汉语拼音:Yu Ling;1907-02-23~1997-06-07),中国剧作家、戏剧活动家。原名任锡圭,字禹成。生于江苏宜兴,卒于上海。1927年在苏州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就爱好和热心于戏剧活动。1930年考入北平大学法学院,开始写作剧本。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