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稗官野史 > 王安石简介(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度拜相,变法失败郁郁而终)

王安石简介(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度拜相,变法失败郁郁而终)

时间:2023-01-26 23:00:00 阅读:

王安石简介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度拜相,变法失败郁郁而终。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相信大家都知道,他是宋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不少在语文课本出现过。所以说到王安石,大家都会想到他是个诗人,其实除此外,他还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曾二度拜相,主持变法,虽然著名的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王安石也因此郁郁而终,但其影响是深远的。

一、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简介(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度拜相,变法失败郁郁而终)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他历经宗、宋英宗宋神宗,曾二度拜相,主持变法,力图改变北宋积弱积贫的现状,可惜最终因种种原因以失败告终,王安石也因此郁郁而终。而在王安石晚年,他潜心专研学问,他的很多诗词也是此时诞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杰作。

1、出生及官途

王安石简介(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度拜相,变法失败郁郁而终)

1021年,王安石出生于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江西省抚州市),其父王益时任临江军判官,他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少年时则跟随父亲宦游各地,体验民间疾苦,这经历也为后来王安石变法打下基础。1042年,王安石考中进士第四名,授淮南节度判官,正式进入官场,之后历任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2、二度拜相,变法开始

王安石简介(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度拜相,变法失败郁郁而终)

1058年,王安石进京述职,他感于北宋积弱积贫的现状,遂向宋仁宗建言:要求变法以图强,可惜乐于守成而不思创举的宋仁宗赵祯并不以意。宋仁宗死后,宋英宗即位,几年后宋英宗病逝,宋神宗即位,到了公元1069年,即神宗即位的第二年,王安石才被宋神宗赵顼拜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翌年升任宰相,开始推行变法的主张。因守旧派反对,王安石于1074年被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

3、变法内容

王安石简介(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度拜相,变法失败郁郁而终)

王安石改革的思路方式也都十分的符合当时的民情与国情,其均输、青苗、方田均税、农田水利、免税,市易诸法,利在理财富国;保马、保甲、将兵诸法利在精兵简政,便利于民。王安石以“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良好用心实行变法,他不避艰险,推行新法,结果,劳心费神,事倍功半,最终在守旧派的反对声、自己阵营不断的内讧和分裂中宣告了变法的失败。

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简介(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度拜相,变法失败郁郁而终)

王安石变法目的是富国利民,可惜最后不仅没有实现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目标,还让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苦不堪言。而其失败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王安石很霸道,变法都是他一个人大包大揽在了自己的身上,不肯听取任何人的意见,导致自己阵营内讧;二是触及到了旧贵族和地主阶级的利益,使得改革所采取的措施被一部分人利用,成为了变相加重百姓负担的糊涂之法,最终在神宗去世后彻底不了了之,这也是成了宋神宗为什么是昏君的原因之一。

三、王安石怎么死的

王安石简介(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度拜相,变法失败郁郁而终)

王安石是病死的,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王安石变法时,已经累的心神疲惫,身体差的很,变法失败后,他虽然居住在江宁,离了朝政,但依然为新法在操心,直到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一生心血毁于一旦,身体彻底垮了,不久后郁然病逝于钟山!除了在政治上,在文学上,王安石也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他也因此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词也自成一家,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

本文标签: 王安石
版权声明:

《王安石简介(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度拜相,变法失败郁郁而终)》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33419.html

相关历史故事

热门历史人物

  • 张苞

    张苞

    张苞(生卒年不详),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

  • 王浑

    王浑

    王浑,字长源,三国时期到西晋人物,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曹魏凉州刺史,王雄之子,王乂(字叔元)之兄,王戎之父。

  • 马钧

    马钧

    马钧(生卒年不详),字德衡,三国时期曹魏发明家。扶风(今陕西省兴平市)人,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

  • 吕虔

    吕虔

    吕虔,生卒年不详,字子恪。任城(今山东济宁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吕虔有勇有谋,曹操在兖州时,任命他为从事,率领家丁驻守湖陆。后升任泰山太守,与夏侯渊共同镇压济南等地的黄巾军。被推举为秀才,加任骑都尉,仍管辖泰山郡。

  • 王雄

    王雄

    王雄,字元伯,王戎、王衍的祖父,受到魏国安定太守的推荐而得到曹丕的赏识担任幽州刺史。魏明帝遂将其转为汝南太守。青龙元年,轲比能再度叛乱,诱反步度根,并大败并州刺史毕轨。

  • 金尚

    金尚

    三国金尚(一作敞),东汉献帝时委派兖州刺史,字元休,京兆人也。金尚与同郡韦休甫(一作甫休,指韦端)、第五文休(指第五巡)俱著名,号为三休。

  • 李恢

    李恢

    李恢(?~231年),字德昂,建宁郡俞元县(今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 )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

  • 王甫

    王甫

    王甫(?—222年),字国山,广汉郪(今四川三台县)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刘璋时,为益州书佐,之后归降刘备,先后担任绵竹令、荆州议曹从事,并在夷陵之战中阵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