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稗官野史 > 古代打仗结束后会杀降卒 古人为什么还是选择投降了

古代打仗结束后会杀降卒 古人为什么还是选择投降了

时间:2022-11-14 15:35:57 阅读:

诛杀已经投降的士兵是历史上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春秋时期齐国击败了北方的山戎部落俘虏了对方单于,马上就有人主张斩草除根尽杀降卒,但管仲却提出“杀降不详”予以阻止。管仲所说的“杀降不详”只是道德上的约束,并没有强制力。

古代打仗结束后会杀降卒 古人为什么还是选择投降了

此后历朝历代都经常发生坑杀降卒的事件,最著名的莫过于战国时期秦将白起坑杀赵国40万降卒(也有说法是20万),此后项羽进攻齐国时坑杀了田荣的降兵,击败章邯后又在新安坑杀了20万秦军。北魏在攻打后燕时,也是把已经投降的4万燕军给杀害了。

虽说“杀降不详”有点因果报应在里头,但其实杀降兵的直接后果只有两个。

古代打仗结束后会杀降卒 古人为什么还是选择投降了

一个是迫使还没投降的士兵死守城池阵地,毕竟投降也是死,战死也是死,不如拼一把或许还有生机;另一个后果就是杀降的人落下残暴的名声。项羽就因为多次杀降被后世指为残暴,最后让“忠厚长者”刘邦夺了天下;李广不封侯,东方朔就解释说是因为他早年曾杀过降兵。

当然,投降后被杀并不是百分百发生,只是有一定概率。因为古代杀降通常有三个原因:一是出于报复心理,如曹操就主张“围而后降者不赦”;二是担心降卒再次反叛,项羽坑杀秦军属于这一类;三是计首受赏,将军士兵需要靠首级来算功劳。

后两者也是导致古代杀降事件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不仅如此,就算是一方明确说过投降不杀,但实际上也不遵守。比如李鸿章在攻打太平军驻守的苏州时,就明确表示保全投降者性命,结果苏州的太平天国八位王爷带兵来降,当场就被全部诛杀,连当时助战的洋枪队首领戈登都吓了一跳,但清朝一方却认为杀降这种事很平常。

既然古代坑杀降兵这么频繁,为什么还是不断有人愿意放下武器投降,难道这些人就不担心投降后被杀吗?毕竟刀在手里,还能掌握自己命运,放下刀那就是砧板鱼肉了。这就得分析下降兵的3种心态了。

古代打仗结束后会杀降卒 古人为什么还是选择投降了

一是被将军骗了。古代战争中士兵个体是非常渺小的,通常是跟随组织行动,也就是听从将军军令。而将军却可以根据时局变化选择自己的前途命运,比如秦朝末年的章邯,出于保命和前途的考虑,选择了投降项羽,而没有管那20万秦军的死活,结果被项羽全部坑杀。

二是丧失斗志赌一把。刘邦在攻打宛城时,守城的秦军“吏人自以为降必死”,一度让刘邦产生了绕过去的打算。后来随着多数人斗志瓦解放弃了抵抗,这种情况下只能选择投降,因为个别人不降必死无疑,随大流投降,也许会被赦免,一个是必死一个是有一线生机,肯定会选择后者。

古代打仗结束后会杀降卒 古人为什么还是选择投降了

三是士兵认知有限。举个简单的例子,清朝灭亡时革命军号召民众剪辫,但多数汉人却不同意,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辫子是祖宗传下来的,怎么能随便剪掉?

这个例子说明,在受教育程度非常有限的古代,平民出身的士兵识字的都没几个,对于曾经发生的项羽屠秦军、北宋王全斌杀屠蜀之类的历史事件更是知之甚少。对先例的认知有限,士兵们自然也就不会想到原来投降也有可能会被杀了。

本文标签: 古代士兵
版权声明:

《古代打仗结束后会杀降卒 古人为什么还是选择投降了》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7407.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罗兰·德拉普拉蒂埃

    罗兰·德拉普拉蒂埃

    罗兰·德拉普拉蒂埃(Roland de La Platière, Jean-Marie ;1734~1793),法国政治家。法国大革命时期吉伦特派领导人之一。

  • 内克

    内克

    内克(汉语拼音:Neike;拉丁文:Necker, Jacques;1732-09-30~1804-04-09),法国财政总监。生于日内瓦新教徒家庭,卒于瑞士科佩特。15岁定居法国。以从事银行业起家。

  • 杜尔哥

    杜尔哥

    安内-罗贝尔-雅克·杜尔哥,劳内男爵(汉语拼音:Du'erge;拉丁文:Anne-Robert-Jacques Turgot, Baron de Laune,1727年5月10日-1781年3月18日),18世纪后半叶法国古典经济学家,重农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生于巴黎,卒于巴黎。出

  • 丹尼斯·狄德罗

    丹尼斯·狄德罗

    丹尼斯·狄德罗(Denis Diderot ;1713~1784),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百科全书派的主要代表,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主编。

  • 梅利埃

    梅利埃

    梅利埃(汉语拼音:méi lì āi),(1664~1729;Meslier,Jean),法国乡镇天主教神甫,空想社会主义者。一译梅叶。1664年生于法国香槟省马泽尔尼一乡村纺织工家庭,1729年5月卒于埃特里皮尼。早年就读里姆宗教学校,1687年毕业后担任圣职。

  • 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汉语拼音:Luyi Shisi;法语、英语:Louis XIV,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全名路易·迪厄多内·波旁(Louis-Dieudonne),自号太阳王(法语:le Roi Soleil),法国波旁王朝第三任国王(1643~1715年在位)。史称路易大王。路易十三之

  • 柯尔贝尔

    柯尔贝尔

    柯尔贝尔(汉语拼音:Ke'erbei'er;拉丁文:Colbert, Jean-Baptiste;1619-08-29~1683-09-06),全名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法国政治家,法王路易十四时期的财政大臣。生于兰斯一个商人家庭,卒于巴黎。长期在宰相马扎然手下任职,为他经营

  • 马扎然

    马扎然

    马扎然(汉语拼音:mǎ zā rán),(又译马萨林,全名儒勒·马萨林枢机,出生时姓名朱里欧·莱蒙多·马萨里诺(Giulio Raimondo Mazzarino,1602年7月14日-1661年3月9日),法国政治家、外交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时期的宰相(1642~1661),枢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