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稗官野史 > 武则天和吕后谁更厉害?吕后无力改朝换代原因有二!

武则天和吕后谁更厉害?吕后无力改朝换代原因有二!

时间:2022-05-31 15:47:32

 武则天吕后谁更厉害?吕后无力改朝换代原因有二!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唐宋之后,很多人往往把西汉的吕太后和武则天相提并论。前一位是历代大一统王朝首个临朝称制的太后,掌握汉帝国权力十七年;第二位更猛,直接抢夺了李唐江山自己当皇帝,改国号大周。这两位手握天下最高权力的女人有个共同特点,治理国家都有一定功绩,甩了慈禧太后十条街。

 武则天

 由于自小接受的礼教思想,吕后并没有自己当皇帝的意图,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儿她也不感兴趣。但吕后同样希望自己死后由吕家世代掌权,最好天下改姓吕。她也为此做了身后安排。不过吕后的愿望没能实现,跟随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开国元老周勃陈平等人粉碎了吕家的企图。吕后比起武则天,无论权势和头脑都差了一点。为什么吕后无力改朝换代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二。

 首先,吕后的政治根基不如武则天那样扎实。

 武则天与李世民的关系、唐高宗李治对武则天的宠爱不必多说。武则天又极富心机,正如骆宾王《为徐敬业武曌檄》说的那样,“入门见嫉……掩袖工谗”,她击败了王皇后等对手,自己母仪天下。日后李治患病,唐王朝了上演了罕见的景象“二圣临朝”,武则天协助李治裁决国家大事,持续二十多年,直到李治去世。

 唐高宗、武则天“二圣”像

 吕后虽说是刘邦早年的元配夫人,顺理成章当了皇后,但刘邦在位时,吕后根本无法插手朝政。刘邦嫌弃吕后生的儿子刘盈性格怯懦,一度要废掉刘盈的储君之位,吕后心急如焚却毫无办法。后来御史大夫周昌、留侯张良等人出面相助,才保住了刘盈的地位。吕后还因此给周昌下跪致谢,足以说明吕后对朝政完全插不上手。这倒不是吕后失宠造成的,刘邦宠爱的戚夫人同样无法染指国事,因为刘邦不允许。

 武则天参与处理朝政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她野心太大,过早表现出来,引起李治的警惕。李治曾经想废掉武则天的皇后之位,武则天一哭二闹软硬兼施,结果不了了之。武则天在上元元年(674年)还干了一件漂亮事,提出十二件有利国计民生的政治措施,高宗皇帝全盘采纳。由此武则天大大提高了威望。刘邦和李治两人的观念天差地别,刘邦不允许后宫干政,而李治后来看到“二圣”既成事实,干脆自号天皇,尊武则天为天后。

 吕后则是一直等到刘邦去世,才有机会掌控朝政。这还是刘邦默许的。刘邦念在夫妻情分,允许吕后掌权。同时刘邦也料到了吕后的野心,说将来安定刘家天下的必定是周勃等人。这话还是对吕后讲的。除了吕氏谁还能短时间内威胁到刘家的江山。

 相关图

 武则天登基之前干预国政三十年,在朝廷内外颇有政治根基。而且她为了稳妥起见,也是循序渐进,做了周密准备最后才登基称帝。她对皇室宗亲大开杀戒,甚至自己的儿孙也照杀不误,谁也奈何不了她,徐敬业反武则天才两个月就被搞定了。

 再说吕后,她只是以太后的身份总览国政而已。起初她也想杀开国功臣,但军界元老警告了她的亲信审食其,一旦动手后果自负。顿时吓住了吕后。由此看来,吕后的政治根基远远不如武则天。

 其次,吕后无法改朝换代的原因也跟西汉的军制有关

 西汉初刘邦创建了南北军,南军在内,负责皇宫安全,北军在外,是京师卫戍部队。吕后掌控西汉最高权力十几年,对军队的问题束手无策。她临死前让两个侄子吕禄吕产分别统领北军和南军,不过为时已晚。

 高祖刘邦入咸阳

 表面看起来京师和皇宫就在吕家兄弟控制之下了,如果吕氏临场发挥好,兴许能夺了刘姓江山。但周勃用计进了北军大营,只说一句“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士兵们就齐刷刷占到了周勃这边,然后没费多大又解决了吕产。

 如果南北军完全忠于吕氏,事情就难办了。周勃等人势必要联合各郡、诸侯国发兵打仗,一场腥风血雨在所难免。可是西汉的军制独特,那会儿兵农不分家,并没有专职军人,士兵服役不过几年。南军士兵都来自各处郡国,北军士兵则是京畿地区就近征调的,谁也不愿跟着吕氏冒险,干掉脑袋的事儿。就算吕氏提前十年掌控南北军,也没人为他们卖命。

 

本文标签: 汉朝吕雉
版权声明:

《武则天和吕后谁更厉害?吕后无力改朝换代原因有二!》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6397.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