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朝历史 > 于谦当初手握重兵 夺门之变时为何不见他阻止

于谦当初手握重兵 夺门之变时为何不见他阻止

时间:2022-05-28 15:33:33

  还不了解:明英宗于谦的读者,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时,于谦手握帝国兵权,为何没出手阻止?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初,年仅30岁的明景帝朱祁钰一病不起,眼看着离鬼门关越来越近。然而,由于皇帝的独生子朱见济先前已经夭折,而储君之位空虚,一旦明景帝驾崩,江山社稷将陷入无人可以托付的危险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大将石亨、前府右都督张軏、大宦官曹吉祥、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果断发动政变,将软禁在南内的明英宗重新扶上帝位,史称“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漫画

  明英宗复辟后,对忠于明景帝的朝臣进行大清洗,曾指挥过北京保卫战、对明代有再造之恩的兵部尚书于谦惨遭杀害,堪称千古奇冤。其实,从理论上来讲,手握帝国兵权的于谦,完全有机会出手阻止“夺门之变”,将叛乱扼杀在萌芽之中。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于谦没有这样做?笔者不揣冒昧,认为原因大概有以下4点:

  首先,政变得到孙太后的公开支持,具有合法性。孙太后是明英宗的生母,而明景帝也是在她的支持下才得以登基,而并非直接继承自父亲明宣宗或异母兄明英宗。如此说来,孙太后便成为明代皇位的“操盘手”,拥有在紧急情况下更换皇帝的合法权利。既然明景帝离大限之期不远,而帝国又没有明确的继承人,那么孙太后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有权利重新拥立明英宗。

  孝恭章孙皇后画像

  孙太后不仅公开支持明英宗复辟,并且还派兄长孙继宗和弟弟孙显宗率子婿、家奴等43人参与政变,摆明向天下表明自己的态度。既然孙太后的行为具有合法性,并且她支持亲儿复辟的决心是如此坚决,由此便给于谦出了个大难题:如果率军平叛,则无异于谋反,自己反而会成为人人可诛之的“逆贼”。如此一来,于谦进退维谷,不能及时采取行动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次,没有合适的皇位继承人选,平叛后的“烂尾工程”难以收场。就算于谦铁定心要平定叛乱,之后该拥立谁做皇帝,同样是个大难题。在此之前,于谦等人考虑到明景帝的独生子朱见济已死,因此商定在皇帝驾崩后,将拥立前太子朱见深即位。然而,朱见深是明英宗的儿子,一旦于谦平定“夺门之变”,自然不会再将“逆贼”的儿子捧上帝位。

  当然,除朱见深外,于谦也可以拥立其他皇族成员为帝,例如襄宪王朱瞻墡备受朝野瞩望,加之又是皇叔,完全有资格继承大统。不过,无论由谁来做皇帝,于谦总归要备受猜忌,稍有不慎便会被灭族。更何况,如果有皇室成员对于谦的选择大为不满,进而效仿当年的朱棣举兵造反,则明代极有可能再度陷入大规模内战的危险。正是考虑到“烂尾工程”难以收场,于谦才会对平叛行动难下决断。

  再者,于谦是个典型的士大夫,忠诚谨慎有余,但缺乏做大事者应有的果断和勇气。在江山由朱家人坐的情况下,无论于谦是否出手平定“夺门之变”,他最终都难免逃脱一死,而破解之道只能是改朝换代(如赵匡胤),或者完全架空皇帝,做帝国实际上的主宰(如曹操高欢)。虽然这两种手段具有高风险性,但在“胜利者书写历史”的定律下,一旦成功将会获利颇丰。

  于谦画像

  然而,无论是哪种方法,实施者都只能是蔑视规则束缚、勇敢无畏和行事果断的人物,换句话说,是做大事者。很不幸,于谦跟曹操、高欢、赵匡胤等人都不同,他只是一个典型的士大夫,对帝国忠诚、办事谨慎有余,但缺乏另起炉灶的果断和勇气,做皇帝或准皇帝并不在他的人生规划范围内。更何况,于谦心怀黎民,断不会为了一己之私而让天下苍生陷于水深火热当中。

  最后,政变发生得太快,让于谦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出反应。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五日,于谦在跟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等人商议后,最终决定联合向明景帝上奏,请求重新册立朱见深为太子。由于奏折直到晚上才拟定好,所以众人决定明日一早再入宫面奏,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当天深夜便发生“夺门之变”。很明显,石亨等人是在得知于谦等人的计划后,抢先采取了行动。

  于谦墓

  石亨等人在正月十六日深夜闯入南内救出明英宗,旋即赶往奉天门,将他扶上椅,前后只不过两三个时辰而已。如此一来,政变分子在极短时间里便完成所有的工作,用既成事实打了于谦一个措手不及,使他不能有所行动。关于这一点,谈迁在《国榷》中曾提到“于少保最留心兵事,爪牙四布,若夺门之谋,懵然不少闻,何贵本兵哉!或闻之仓卒,不及发耳!”

  参考书目

  谈迁(明):《国榷》,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张廷玉(清):《明史》, 中华书局1974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 :《中国明代档案总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本文标签: 明英宗于谦
版权声明:

《于谦当初手握重兵 夺门之变时为何不见他阻止》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5485.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