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汉朝历史 > 汉武帝刘彻倡导的币制改革有什么意义?

汉武帝刘彻倡导的币制改革有什么意义?

时间:2022-05-27 16:39:37

  汉武帝刘彻倡导的币制改革有什么意义呢?这场改革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将财政大权从地方上收回,交由中央控制,下面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在币制改革以前,诸侯国有铸造钱币的权利,民间有的人私铢钱币,还有些不法分子盗铸钱币。经过币制改革,钱币由中央统一铸造。

  恢复财政也是汉武帝币制改革的目的。文帝和景帝两代皇帝为汉武帝积攒了大量的财富,但是汉武帝发动对匈奴的战争以后,国库消耗严重,财政上入不敷出。而地方上的诸侯和富豪却积累着大量金钱,汉武帝推行币制改革后,稀释了地方上的财富,使得中央在财政上得到了恢复。


  统一钱币制度,方便钱币使用也是汉武帝币制改革的目的。当时的汉朝有多种钱币,人们使用起来非常的不方便。汉武帝推行币制改革,就是将钱币制度统一化,让全国各地的人都能够方便地进行交易。

  削弱诸侯国势力也是汉武帝币制改革的目的。在景帝的时候,虽然朝廷镇压了七国之乱,但是诸侯国在地方上还是很有势力。而钱财是诸侯国最为重要的对抗中央的资本。汉武帝推行币制改革后,诸侯国的财政受到了中央的控制。

  汉武帝时期,在外面,汉朝多次同匈奴进行决战,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国库空虚。在国内,由于地方上富豪势力的存在,中央的财政比不上地方。面对这些问题,汉武帝推行了币制改革,使得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影响中,对国家的安定产生的正面影响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汉朝刚建立的时候,刘邦实行了分封制。到了汉武帝的时候,诸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大,中央朝廷在控制诸侯国上有些不足。币制改革使得诸侯国的财政大权收归中央政府,诸侯国的造反资本减少了一大块。

  抑制通货膨胀也是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影响。汉武帝时期,经过几代皇帝的积累,汉朝有了很多的钱币,但是没有相应的物品,这很容易造成通货膨胀。面对这种情况,汉武帝及时推出币制改革,钱币与货物对应一致。

  汉武帝币制改革也影响了中央的财政。汉武帝在征伐匈奴后,财政上有巨大的亏空。而币制改革中,铸造钱币的原材料是朝廷已经囤积下来的,朝廷因此有了很多的金钱,在财政上得到了补充。

  汉武帝币制改革影响了民间的风气。在币制改革以前,民间有很多私铸钱币与盗铸钱币的,币制改革以后,钱币变得统一起来,私铸与盗铸消失了。而且由于钱币制度的统一,人们在使用起来也方便多了。

  汉武帝在币制改革中,最后将钱币定型为五铢钱。五铢钱影响了后世的钱币制度。五铢钱一直用到清末,沿用了两千多年。可以说,汉武帝币制改革对后世的钱币铸造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王朝都借鉴汉武帝的钱币制度,以此稳定市场上的交易。

  汉武帝币制改革成功的原因中,根本性的原因是因为汉武帝时期中央政府的强大。西汉刚建立的时候,百废俱兴,朝廷不敢得罪地方上的富豪,无法推行币制改革。到文帝和景帝的时候,由于分封制又出现了与中央朝廷对抗的诸侯国。

  在汉武帝时期,国力空前强大,汉武帝对外打击匈奴,在北方接连取胜。在国内,打击诸侯势力,实行推恩令,使得诸侯国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依靠中央政府的强大推行币制改革,地方上诸侯和富豪根本不敢对抗。

  除了军事力量的强大以外,币制制度的合理化也是汉武帝币制改革成功的原因。在币制改革以前,中央有中央的钱币,诸侯有诸侯的钱币,民间还有私铢与盗铸的钱币,这些钱币鱼混杂,人们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而汉武帝最后推行的五铢钱制度却使得钱币变得简单统一起来,人们使用起来也方便多了。

  大胆使用人才也是汉武帝币制改革成功的原因。桑弘羊是大商贾之子,按照汉朝初年制定的政策,对待商人是采取轻视与打压的态度。而汉武帝改变了这种政策,他提拔桑弘羊进入朝廷,委以重任,让他主管币制改革。桑弘羊生在商贾之家,懂得经济中的规律。

  汉武帝币制改革成功的原因中也有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汉武帝继位后,对外发动对匈奴的战争,解决了困扰汉朝多年的边患问题,对内又采取一系列富国的改革措施,币制改革就是内政中的一大措施。

本文标签: 汉武帝刘彻
版权声明:

《汉武帝刘彻倡导的币制改革有什么意义?》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5182.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