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帝王野史 > 揭秘:朱元璋真的赐蒸鹅害死徐达了吗?

揭秘:朱元璋真的赐蒸鹅害死徐达了吗?

时间:2022-05-24 15:47:28

 今天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徐达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徐达,号称明朝第一开国功臣,被朱元璋称为明朝的“万里长城”,出将入相,举世无双。但关于徐达的死因,一直是史学家争论不休的话题,其中争论较多就是朱元璋赐蒸鹅害死徐达的这一观点。那么徐达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明史》记载:洪武17年,徐达在北平得了背疽,朱元璋担忧还派遣长子慰问。第二年,徐达就病死了。依照《明史》的记载,徐达是病死的,并没有朱元璋赐蒸鹅这一说法,《明史》是清朝张廷玉等人所编,如果真有朱元璋给徐达赏赐蒸鹅的历史事件,张廷玉也没有必要为朱元璋隐晦。

 朱元璋赏赐蒸鹅的说法最早出现在《翦胜野闻》中,其中有提到“赐食”,但并有明确是蒸鹅,况且《翦胜野闻》只是一本野史笔记,不具有史学研究价值。清朝《廿二史札记》 中将“赐食”这一说法加以“完善”,赐食变成“赐予蒸鹅”,但作者本人认为只是为了增加趣味性,纯属无稽之谈,没有实际意义。但编者无心,读者有意,《廿二史札记》“赐食蒸鹅”的观点却成为了后人眼中的真实事件。

 后人之所以会把野史误认为真实事件,笔者认为主要还是与当时明朝的朝廷环境有关。朱元璋登基后,对功臣武将十分忌惮,害怕自己驾崩之后会对大明江山造成威胁,所以在位时就想为子孙清除障碍,制造了很多冤狱,杀了很多功臣。而徐达的死正处于最敏感的时期,胡惟庸谋反案与蓝玉案之间。

 因为当时恶劣的环境和野史中的记载,后人认为朱元璋对于徐达这一功臣也不会放过,徐达当时背上已长背疽,蒸鹅又能促使背疽毒发,于是朱元璋就给徐达赐食蒸鹅;徐达看到之后,心领神会,不得不死,当着送蒸鹅的人泪流满面的吃下了蒸鹅,之后徐达就毒发身亡了。这是民间后人的观点,主要来源于朱元璋屠戮功臣的做法。

 但笔者认为,朱元璋即使有屠戮功臣的想法,但杀害徐达并没有合理的动机。

 徐达虽然战功赫赫,位高权重官至宰相,但为人十分小心谨慎,每次出征回来后都会把将印交给朱元璋,从不贪功冒进,因此朱元璋对徐达很放心。

 还有一次,朱元璋为给徐达庆功,在朱元璋即位前的吴王府设宴,并说要把府邸赏赐给他,徐达谦虚拒绝;之后两人喝得酩酊大醉,朱元璋派人将徐达送到府邸正室睡觉,徐达醒来十分慌张,马上向朱元璋下跪请求原谅,朱元璋十分高兴原谅了徐达,为徐达盖了一座新的府邸。

 徐达在朱元璋旧宅正室睡觉,如果按照严格的等级制度来说,徐达的做法确实有僭越的嫌疑,但徐达非常聪明,马上向朱元璋表明了自己的心态。

 由此可见,徐达对朱元璋并无不敬之意,更不会对朱元璋的权力造成威胁;况且,徐达与朱元璋还是亲家的关系,朱元璋登基后为了加强对武将的笼络,将徐达嫁给燕王朱棣,后成为皇后。徐达无论在朝上还是朝下对朱元璋都是忠心耿耿,如果朱元璋真要杀徐达,只会给自己抹黑。

 所以朱元璋赐蒸鹅毒害徐达的观点完全是杜撰,既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也没有合理的动机,那徐达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第一,背疽是内因

 徐达的背疽是徐达死亡的重要原因,在古代一旦患上背疽,死亡的可能是非常高的。如南宋的大将宗泽,唐朝诗人孟浩然等都是死于背疽。背疽在现代医学看来,就是金色葡萄球菌入侵毛囊或皮脂,导致背部大面积急性化脓感染;在古代没有好的医疗方法,得背疽以后如果不能控制感染,最后等待的只有死亡。

 第二,政治气氛十分恐怖是外因

 徐达晚年,朱元璋打杀功臣,很多功臣都无辜牵连惨死,人人自危。徐达虽然忠心,但他作为明朝第一开国功臣,位高权重,他的内心更为不安,惶恐,无奈错综复杂,在恶疾缠身的情况下,心力交瘁,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精神压力。如履薄冰、朝不保夕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着徐达的健康状况,在本已患疽的情况下更是每况愈下,这无疑加速了徐达的死亡。

 朱元璋赐鹅杀害徐达的说法没有确切的历史记录,徐达的死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背疽加上当时令人窒息的政治气氛,徐达身体上和心理上遭到重创。而这种令人窒息的气氛又是朱元璋所造成的,朱元璋只是造成徐达死因的一小部分。

 

本文标签: 徐达明朝
版权声明:

《揭秘:朱元璋真的赐蒸鹅害死徐达了吗?》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3893.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