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稗官野史 > 清朝疆域辽阔,为什么百姓却缺少田地?

清朝疆域辽阔,为什么百姓却缺少田地?

时间:2022-05-24 15:46:49

 

 众所周知,清朝疆域辽阔,鼎盛时期大约有1316万平方公里,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名列前茅。清朝这么辽阔的疆域,按理足以让百姓拥有糊口的田地,然而为何百姓却缺少田地,最终在不堪煎熬之下,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

 1846年至1850年,本来就地瘠民穷两广地区,又遭遇水、旱、虫等天灾,让百姓不堪重负,同时还和鸦片贸易,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自然经济的冲击等因素,最终于1851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

 然而,1851初到1853年初,仅仅2年时间,太平天国就辗转数千里,连续攻克了武汉、南京等重镇。显然,太平军之所以进军神速,关键就在于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即大量百姓缺少田地,不堪生活重压,所以才选择参加太平天国,从而让太平军连战连捷。

 换一个思路来看,如果当时百姓丰衣足食,洪秀全再能忽悠,太平天国也很难一呼百应,如此迅速壮大吧。因此,如今污蔑洪秀全等依靠邪教蛊惑人心之人,其心可诛,完全忽略了当初百姓的悲惨生活现实。

 从太平天国起义以及迅速壮大,足以看到清朝大量百姓严重缺少田地,而且问题极为尖锐。另外,清朝爆发过多次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后来能够壮大,根源就与农民缺少土地有关。

 然而,清朝坐拥辽阔的疆域,至少可以让四亿百姓拥有糊口的田地,为何现实却是大量百姓严重缺少田地呢?

 对此,有人认为这是中国人“安土重迁”,不愿迁移到东北等边疆地区,只愿待在“汉地十八省”之类,所以康熙乾隆也没办法。其实,这是一派胡言,原因很简单,清朝有禁区,不准汉人百姓进入!

 从国学大师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可以看到,对传统汉地百姓而言,清朝官方主要有四大禁区,即关东东三省、中国台湾、察哈尔和绥远、新疆!

 这里又出现一个问题,清军入关之后,康熙等皇帝宣传“满汉一体”,满汉一家人了,表示对满汉等民族一律平等,因此按理不该存在一些禁区,但现实却又偏偏存在这些禁区呢?

 一,清政府把关东三省当作一个退路,一旦关内不可取,那么就退回老家。所以,清政府将关东三省划为禁区,不许汉人进入。当然,也不允许蒙古人去东三省。为此,从皇太极开始,清军就开始修建了数千公里的“柳条边”(见下图),一直修到康熙年间,如今还能看到遗迹。

 二,鲜为人知的是,中国台湾也是禁区之一。因为康熙平定中国台湾之后,中国台湾却还是不断有人造反,为了加强管理,所以清廷就将中国台湾划为禁区,尤其不准福建人(郑成功老家)进入。当然,与东三省禁区的性质不同,这里主要是为了管理。

 三,察哈尔和绥远被划为禁区,与东三省、中国台湾又不同,因为这两块地位于汉地与蒙古之间,清政府将其划为禁区,主要是为了隔开蒙古人和汉人,不让彼此互相接触。原因很简单,一旦接触过多,对清朝统治极为不利。题外话,说清朝民族融合最成功的学者,可以解释解释。

 四,清政府把新疆划为禁区,国学大师钱穆解释认为,这是新疆土地肥沃,还没有太大开发,所以清廷将之作为满洲人的衣食之地,希望满洲人过去,而严禁汉人进入。当然,笔者猜测可能还有不愿汉人与其他民族过多接触的原因。

 从以上这四个禁区,不难看到一个事实:清朝时期的汉人,实际只能在“汉地十八省”生活,至于清朝庞大疆域,与他们没有什么关系。而且,清朝汉人人口倍增,导致关内人均耕地进一步紧张,又加剧了百姓缺少田地的现象。最终,洪秀全才能一呼百应,否则大家吃的好穿的暖,或者勉强能够度日,还会冒着杀头危险起义?

 值得一提的是,所谓“汉地十八省”,其实是清朝弄出来的一个概念,表示汉人只有这十八个省,如今被很多网友炒的很热,但实际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就比如辽河东西两岸,秦朝之前就是中国领土,内蒙鄂尔多斯就有秦长城。显然,汉人活动范围又岂是只有这十八省!

 

本文标签: 清朝乾隆
版权声明:

《清朝疆域辽阔,为什么百姓却缺少田地?》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3873.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