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元朝历史 > 儒学为什么在元朝的地位很低?

儒学为什么在元朝的地位很低?

时间:2022-05-21 10:35:37

  儒学为什么在元朝的地位很低?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使用儒学的历史非常悠久,推崇的时间也非常悠长,儒学在中国王朝有很深的根基,几乎各个朝代都会受到儒学的影响,并且不仅仅是影响,更多的还是将儒学作为一个主流文化进行推崇,进行使用。

  宋金明清都"以儒治国",为何在元朝时发生巨大改变,地位一降再降,沦为和宗教一样的地位,为什么元朝不推崇儒家那套呢?儒学为何不能在元朝重回巅峰?

  1、 元朝征战顺序有所不同,受塞北文化影响深刻

  元王朝并不是在北方建立后,就立马向中原王朝进攻的部落,所以元王朝独特的征战顺序也使得儒家文化不能在元王朝进行大肆传播。元王朝的原始民族蒙古族和其他朝代的少数民族不太一样,别的少数民族都是先建立再平定。

  而蒙古族则是先平定其他动乱在进行南下推翻中原建立新王朝。例如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先拓拔鲜卑一族,他们在进入中原前,只不过就是占据了代北一角,建立北魏政权之后,在北面仍然还需要面对同是鲜卑人的柔然汗国的威胁。

  另外还有契丹也同样是如此,在建立辽朝之前,也只是在安全区域内进行活动,并不会向外征战别的少数民族。而建立元朝的蒙古族绝对是一个特殊的少数民族,在安全区域内成功控制后,还继续向其他的少数民族进攻,进而逐渐控制了整个塞北区域。

  元朝是唯一一个在牢固控制了塞北之后,再南下完成对中原王朝地区进行征服的帝国。这样独特的征战顺序,使得元王朝更多在接受塞北文化的熏染,在南下进攻中原王朝之前,这种主流文化已经定型了。

  进而在进行中原的进攻之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也不会很大,所以在塞北文化深刻影响下的元王朝,是不会轻易被儒家文化影响的,因此元王朝是不会推崇儒家那套的。

  2、 汉人地位低微,连带儒家文化也不被信任

  元王朝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本能地就对中原人士也就是汉人没有任何好感,所以元王朝建立之后,汉人的地位非常低微,甚至和妓女、乞丐一样的地位,如此低微的地位,也正是表现了元王朝对汉人的不信任。

  而儒家文化是汉人所推崇的文化,所以我认为元王朝不信任汉人的同时,也不会信任儒家文化,因此,元朝一定不会推崇儒家那套。元朝建立之后,首先就是重新构建不同人的地位制度,而其中的汉人地位更是不值得一提。

  汉人是第三等也是最后一等人,而这个等级的汉人跟奴隶几乎是一样的,可以随意买卖,可以随意杀戮,生存环境是非常恶劣的。汉人在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如此低的地位也影响到了儒学的发展,因为汉人地位低微,所以被汉人所喜爱的儒家文化也被元朝所厌恶,不被信任。

  汉人在元朝是不能进入王朝做官的,除非是那种非常有名的大儒学家才有可能得到皇上的赏识进而才有可能有官做,而进入官场的汉人地位也不会高到哪里去,说的话也不会被元朝统治者采纳,很多人做官跟没做官差距是不大的。

  但是一般的汉人都是在元朝干一些元朝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吃不饱也穿不暖,哪里还有心发扬文化,所以儒家文化在元朝时也是比较没落的。汉人低微的地位,生活环境也非常不好。

  吃穿不愁的环境一去不复返了,所以很多人都只能顾着自己的生计,很难发展儒家文化,而元朝统治者对汉人的厌恶也会转移到儒学上,对儒学也就更加厌恶,更不可能推崇了。

  3、 儒家主张重义轻利,不符合统治者发展需要

  面对一个刚刚建立的新王朝,儒家思想的初衷是慢慢来,要让百姓经过必要的休息之后,再开始从事新的工作,以减轻百姓的负担,而元朝统治者则是想要迫切地获得金钱,方法被儒家所不齿。

  所以我认为儒家的主张是休养生息,是重义轻利,这不符合国家的发展需要,也不符合统治者的发展想法,所以元朝并不推崇儒家文化。在忽必烈刚刚南下占领中原后,中原还是一片凋零,急切地需要一场改革。

  让中原经济恢复新生,让中原能够回到以前的繁盛情况,所以就出现了统治者忽必烈开始重新刘秉忠、姚枢等投靠元朝的儒臣,进行了建元改革,在最开始用儒学改革的原因是统治者想要看看儒学是否真的像中原人所说。

  是否真是那么的有作用,并且也可以用这一次的改革结果来判定以后对待儒学的态度,而在进行儒学的改革时候,结果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原残破凋敝、经济大萧条的现状。

  并且使用儒学改革后,还能够高度集中权力,大大促进生产,这本该是符合统治阶级的所要求的利益的。但是很快,不久之后,用儒法改革就在和元朝本民族的回回法的斗争中败下阵来,成为一场失败的改革过程,元朝统治阶级也从这次改革中在心中对儒学有了大致的了解,那就是不符合元朝整体的发展需要。

  经历过战乱的政府,第一时间就要恢复经济,不仅仅是因为这是支撑王朝的命脉,这是支撑政府的命脉,所以在这个时候元朝统治阶级的财政压力非常大的,在历史中是这样记载"素无积储,何以供亿"。

  由此可见当时元朝经历过一场消耗非常大的战争,金钱的消耗是史无前例的,对金钱的需要,使得元朝统治阶级开始采用一些被儒学家所不齿的改革方法来增加财政收入。

  例如中书平章色目人阿合马通过增发钞票、官营矿盐、放高利贷、钩考官员等办法,给朝廷创造了大量财政收入,但是儒家大臣对这样的方法颇为不满,因为儒学的发展到了宋朝之后,逐渐成为一种主张重义轻利的儒学,所以元朝大臣的敛财方法是引起了儒家大臣的不满。

  但无可厚非的是,儒家的改革是真的没有元朝带来能够弥补战争损耗的财政收入,而那些被儒家所不齿的元朝大臣的方法也确确实实给元朝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收入。

  所以即使在儒家大臣在朝堂上据理力争,但都只是口头上的说教并不能够给元王朝带来收入,元朝统治阶级在金钱的诱惑下,也不会理会儒家大臣的说教,最后就罢免了那位儒家大臣的官位。

  儒学在元朝改革中没有取得卓有成效的改革结果,而被儒家所不齿的元朝大臣的方法给元王朝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儒家主张的重义轻利到元王朝这里完全派不上用场,还生生得了元朝统治者的厌弃。

  所以我认为儒家的主张重义轻利,没有给元王朝带来显著的财政收益,自然也就不符合元朝统治阶级的发展需要,所以儒家是不可能被元朝统治者所推崇的。

  4、 儒学被视为宗教,成为边缘化的事物

  经过上面的改革后,儒学算是真正不受元朝统治者的喜爱了,将儒家列为宗教,而宗教就像中原王朝将佛教、道教视为宗教一样,地位都是不高的,都是边缘化的事物。

  所以当儒学真正被视为宗教后,儒家的地位就更加低了,影响力也就更小了,怎么可能让元朝统治者再一次意识到儒学的魅力,所以被视为宗教的儒学,边缘化太高,再也影响不到元王朝的统治阶级。

  经过上次改革后,儒学在统治者心中几乎再也没有了分量,再加上儒家大臣在朝堂上的一番说教,元朝统治者的心中就更多了很多的不满和厌恶。另外,儒学与回回法斗争失败了,回回法的主张大臣也会尽全力弹劾儒家大臣,所以儒家大臣在朝堂上几乎没有了地位。

  儒学也没有了发展途径,只能随之变成一种小小的宗教。儒学被视为宗教之后,影响力大不如前,成为边缘化的小事物,所以我认为被视为宗教的儒学就更加得不到统治者的喜爱,统治者也不能看到儒学的优点,自然也就不可能推崇儒学了。

  5、 结语

  元王朝在征战顺序上与其他少数民族非常不同,在完全控制塞北之后才对中原王朝进行攻略,而在这时候,元王朝的文化在受塞北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几乎被定型,所以儒家文化几乎不可能在元王朝重回巅峰。

  在元王朝生活的汉人也非常辛苦,要做一些最脏最累的活,还要忍受元人的随意打骂和侮辱,连带着对汉人所喜爱的儒家文化也有所厌恶,再加上儒家文化在一次改革中彻底落败。

  元朝统治者也意识到启用重义轻利的儒学是达不到国家发展要求的,统治者在心中也对儒家文化有了介意,逐渐将儒学宗教化,处于边缘化的儒家文化更是不可能再一次发展了,所以元朝是不会推崇儒家那套的。

本文标签: 古代元朝
版权声明:

《儒学为什么在元朝的地位很低?》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3415.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