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朝历史 > 朱棣靖难第一功臣为什么是元朝人?

朱棣靖难第一功臣为什么是元朝人?

时间:2022-05-19 15:41:44

  朱棣靖难第一功臣为什么是元朝人?下面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没有哪个朝代的官有明朝好做,也没有哪个朝代的丞相有明朝冤枉。白手起家的明朝虽然广纳天下英才,但实际上的选贤举能的时候,还是没有逃过以血亲为半径所画的圆圈,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和朱棣能视为心腹之人却少之又少,而张玉、朱能都是靖难之变的功臣。

  为何一起出身入死、深入沙场的朱能反倒不是第一功臣,张玉却成为了朱棣取得皇位的重要助推手,而这位从旧朝归伏而来的张玉到底有何贤能之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朱能功勋卓著,远胜于张玉,而张玉却有一颗七窍玲珑之心,有徐达之才,却从不好大喜功,后世评说议论纷纷,但第一功臣却名副其实。

  忠诚护主,贤名远扬

  1、元朝旧部,随主流放

  张玉的经历是相对坎坷的,在明朝的最后时刻陪着元代的皇帝流放漠北苦寒之地,一过就是数十年,不少随之而来的大臣不是受不了沙漠的艰苦条件就投诚,要不就是中途偷偷地逃跑了,最终,留下来的人也是屈指可数。

  虽然张玉不能同一片丹心的文天祥相比较,但他的忠心和功绩都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边关的风沙也让明朝的皇帝见证了张玉的决心,这位张玉就成了朱元璋招抚的对象,而张玉的命运也从此改变。

  张玉的招安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元末的皇帝到底值不值得张玉如此忠心相护,了解元朝背景的人可能知道短命的元朝光辉而灿烂,但过于仁慈且带有比较严重的贵族种族意识,所以这样的民族发展成为国家之后,必然不属于多民族融合的国家,由此可见,张玉本质上对于明朝的认可度并不高。

  但是不巧的是,他遇上的朱元璋这样擅长降服人心,又以武力征战天下的皇帝,这对于天性崇拜武力和开朗的草原民族而言,张玉是很容易被朱家招安的,所以千里马遇伯乐,既有机缘,也是巧合。

  2、漠北数年,风霜苦寒

  大漠江北,风霜遍地。张玉的官阶在元朝都是属于重要枢纽,位于枢密院的知院,一直担任辅助和谏臣,待遇优厚,深受元朝皇帝的重用。元朝除了我们看到的横征暴敛之外,他们还是一个游牧民族,这样的民族长年生长于漠北草原,大部分的人都已经习惯了风霜血雨,但元朝皇室经历了一段奢靡的安定生活之后,也很难再适应漠北的艰苦条件。

  两宋时期,也有弱宋的君王被迫流放漠北,也是流放数十年,随即在漠北生活,融入了当地的环境,而这位张玉是始终带着流放的皇帝在边关苦苦经营筹谋,甚至还经历了数十次的围剿,最终还是带着皇帝成功脱险。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之下,朱元璋的铁骑踏至漠北,张玉依旧能够围护旧主,或许就是这样的境况下,张玉这样的纯臣才显得难能可贵。

  文武双全,智谋过人

  1、骁勇善战,安定北平

  张玉归顺明朝以后,由于其元朝旧部的特殊身份,很难在官场上获得大的晋封,所以他投诚明朝后的数十年里,一直忙于战事四处征讨和驻守边疆,参加的战役众多,初次参加捕鱼儿海战役,随后便就任济南千户,没过多久,就成功升为了指挥使。

  洪武年间,张玉随着军队一直追击到鸦寒山,因其在战场骁勇善战,战功赫赫,很快被调往燕山作为当时的燕王朱棣的护卫,正式成为了燕王的下属,这也理所当然得到了燕王的任用。

  张玉出现在朱棣身边的时刻,正是朱棣作为燕王建功立业的时刻,少年英才总是血气方刚,张玉同他一起驰骋沙场,长时间的征战让两人的感情越来越深厚,后来的战争两人也一直如影随形,上至黑松林,下至各部;

  他作战骁勇,又足智多谋,对于战术和地形往往有着独到的见解,张玉在军中的威望逐渐提升,在燕军之中,开始流传着“张玉善谋,朱能善战”的名号,二人也理所应当成为了朱棣的左膀右臂,在靖难之役后,成功夺取北平九门。

  2、出谋划策,攻陷蓟州

  如果说朱能是关云长的话,那么张玉就是张良,虽然同为张良计,但是张玉通过出谋划策,却为朱棣谋得了半分天下,张玉献计得蓟州,命朱能突袭敌营,杀死马宣,并夺取永平。

  在两人充实军备之后,将精兵强将训练得当。行军打仗最忌讳的就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张玉一直在朱棣身边献计出策,对于永平和北平始终是部署得当,将军队的精锐将领和粮草都事先放置在军事要塞,关键时刻简装出行,即可埋伏在关隘之处,又可以做到随时突袭,打造了一支行动力和武装力量超强的前锋部队。

  一连下来,张玉夺下无数的城池,但关键的决胜之战还是后面的北平之战。朱棣带领三十万兵马征讨北平,张玉担任先锋,先是奇袭雄县,再是在月漾桥设伏,先后拿下了数座城池,南军纪律涣散,张玉找到了战机。尽管当时的南军兵强马壮,但对于战场经验尚且不足,两军争锋,孰是孰非,还很难有定论,朱棣听取了张玉的建议,同年九月,张玉带兵成功将南军一众首领拿下,斩首示众。

  暮年风霜,战死沙场

  1、兵贵神速,驰骋沙场

  朱棣多次听取张玉的纳谏都有不错的效果,所以张玉就理所当然成为了朱棣最好的助手,北上袭军,以解决后顾之忧,张玉领军的速度和管理军队的能力都十分卓越,在军队里有着兵贵神速的称号,他带兵随军队前行,两个小时就成功攻破了大宁,收购了宁王朱权的所有兵马,随后,他也将张玉统领军队前去救援李景隆,以飞快的速度成功救援了于会州。

  沙场驰骋多年,张玉身上也有了许多功伤在身,在燕军之中,张玉声明一直颇高。建文二年,朱棣称帝没多久,张玉就跟着他四处建功立业,以逸待劳,在休养生息的前提下,很快成功打败了李景隆,这场战疫也奠定了朱棣的江山永固。

  但是,常年的征战张玉已经不堪重负,在燕军进军聊城时,与敌军狭路相逢,双方实力悬殊较大,朱棣一行人被军队重重围住,张玉和朱能在危急时刻兵分两路,率领军队救援。因敌军情况不明,张玉与敌军殊死搏斗,格杀数十人,最终伤重力竭而亡,最终死于五十八岁。

  2、忠显过人,名留青史

  张玉战死沙场的消息传回了朝堂,朱棣痛心疾首,而就此他建功立业,江山天下唾手可得。

  建文四年,朱棣终于登上了皇位,历史舞台上的皇权再一次被压缩。朱棣上位后,就开始追封忠臣良将,而张玉这位肱骨之臣必然是榜上有名。也就是朱棣即位为帝的同一年,他先被追封为都指挥,随后又被晋封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荣国公、而这位忠烈之人也被送谥号忠显。

  二十五年,张玉再次获得了加封,张玉被加封为河间王,改谥号忠武,配享太庙,并且最终同东平王朱能、金乡侯王真、荣国公姚广孝一同附祭与明成祖朱棣的陵墓宫廷之中,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明成祖对于这四位将臣的器重和信任,能够同君王一同加封,配享太庙,这在历朝历代也很少有氏族大家能获得如此的殊荣,所以张玉不得不说是靖难的大功臣之首,谋略得当,助力朱棣取得了万世山河,死后的三道追封足以体现出他地位的尊崇。

  总结:

  千古明君,万世朝臣,历史上和睦的君臣典故数不胜数,清朝的铁三角、唐朝李世民和他的谏臣,但是文韬武略,能够在兵权之下还能够名留青史,让后世和万民敬仰的确知之甚少,郭子仪算是一位,这位张玉也算难得,或许建功立业之时他的功绩最佳,而后的明成祖匡扶大业,整顿兵权之时,这位张玉早已成了三千黄土里的一揽风霜,前者是难得糊涂,而后者是难得忠心可鉴日月。

  随着历史的大浪淘沙过后,我们对于史料的记载也会有自己的观点,历史上明朝是一个皇权不断集中,地方不断削弱的黑暗朝代,但却是有着最为忠心的谋臣和最为普通的皇家父子情谊,无论是历史的文献,还是电视剧里人物形象的塑造,明朝都带有极强的家庭个人特色,而大明朝的朱棣和靖难在历史上的风评也逐渐转好,或许,历史尽管是以胜利者的角度书写的,但只言片语之中也会反映出时代的特色和人性的光辉。

本文标签: 古代明朝
版权声明:

《朱棣靖难第一功臣为什么是元朝人?》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2825.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