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三国历史 > 孔融当初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曹操为何要斩杀孔融

孔融当初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曹操为何要斩杀孔融

时间:2022-05-18 16:11:09

  对曹操孔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66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操为何坚决要斩了孔融?

  小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其经常被后世之人作为谦虚礼让的典型案例。而此故事的主人公:孔融,不仅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而且还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名士、文学家,甚至在某一段时间,还曾做过一段地方的割据诸侯。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当时威望又高、才学又好,乃至家世、权位都不容小觑的人物,却终究没能逃过乱世奸雄曹操的杀害。而且还被冠上了一条“不忠不孝”的罪名。

  后人常说,曹操坚决要斩了孔融,甚至灭其全族,主要是因为孔融时常在朝堂上公开的反对于他。而且孔融始终坚持侍奉汉室,不奉曹操的理念,最终才被曹操猜忌,惹来了杀身之祸。

  背后的原因果真如此么,我们不妨从孔融当时的所作所为,以及曹操作为乱世霸主的角度,来细细的对此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

  1.孔融其人

  孔融生于153年,年长曹操2岁,可以算得上属于曹操的同龄之人。他从小的时候,又因为谦虚礼让、博闻强记,而颇有贤名。再加上他孔子后人的身份,所以在年轻之时就在东汉朝廷做了官员。

  不过,但凡名士文人,多少都会有一些个性,常会为当权者所不满。例如,他在董卓把控朝政期间,就经常当面与其争辩不休,而且每次都把董卓顶得哑口无言。董卓碍于他当时在朝堂以及文人圈子的影响,才没有直接害他性命,而把他派到了黄巾军猖獗的北海为相。

  在《三国演义》中,孔融就曾因为黄巾军对北海城池的围困,而派遣太史慈去请刘备救援。刘备当时还曾感慨,负有天下盛名的“孔北海”居然还了解他刘备的名号,这才毫不犹豫地派兵救援了北海。由此可见,在那个时候,孔融的名声就已经很大,甚至超过了当时许多的藩镇诸侯。

  而且,在十八镇诸侯讨伐董卓的行动当中,孔融也是其中的一镇诸侯。虽然他后来并没有像袁绍、曹操、袁术等人那般,迅速的壮大势力,但能够夹在各大诸侯之间,始终保持中立,也算得上是很难得了。

  后来,曹操奉汉献帝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孔融这才应了天子的征召,到了许昌为官。但他也始终坚持是为汉家天下为官,而非为曹家做官。所以,在许昌为官期间,他始终都是站在朝廷的角度行事,而不为曹操征伐说话,甚至很多时候还会反对曹操的征伐。

  2.杀身之祸

  虽然,在曹操发动的很多大规模对外战争中,孔融都站出来表示了反对,甚至经常用的都是嘲讽之言,但曹操念其贤名以及在文学方面的才干,而且正值用人之际,便没有对他太过计较。

  直到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曹操正准备率领五十万军队进攻江南,实现天下统一的宏愿,这个时候,孔融又出来反对,再加上他之前就经常在朝堂上站在刘表孙权等人的立场与曹操对立,以此来制衡曹操的权威。

  这些阻拦,放在之前,对曹操的整体战略没有造成实质性影响的情况下,曹操可以不予计较。甚至就算是孔融推荐的狂士祢衡,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直接肆无忌惮的羞辱曹操,他都没有发作。

  但在统一天下的大战略实施面前,孔融仍然因为政见的不一致,来出言妨碍曹操的战略实施,甚至多次在公开、私下的场合都在非议曹操的大政方针,其实就已经注定了自己的结局。最终,曹操以“意图谋反、不孝父母”等罪名, 将其治罪,并株连全家,将其满门进行了处死。

  后世之人,都说是因为曹操对孔融经年累月的不满,最终忍受不了他的侮慢,终于在一个时点集中爆发,才坚决斩杀了孔融。但笔者却认为,像曹操这样一个乱世的枭雄,就连杀害其子侄的张绣、当众谩骂他的祢衡都能够放过,又怎么会因为孔融的不同意见,而起了杀心,甚至给他扣上了一个“不忠不孝”的名声,将其灭族呢?

  所以,曹操之所以坚决要斩了孔融,肯定还有作为一个统治者更为深层的原因,也正是这个原因给了他不得杀人的充分理由。而这个原因,其实从后来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便能揭开真相。

  3.原因分析

  一是声名太盛,他对曹操的反对,负面影响太大。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孔融居北海,豪气贯长虹: 坐上客长满,樽中酒不空; 文章惊世俗,谈笑侮王公。首先,孔融的出身为孔子二十世孙,本身对天下儒生就有一定的号召力。而且他在任北海期间,政绩清明,深得民心,素有“孔北海”的美名,他经常非议曹操,肯定会带动天下文人对曹操的不满,对曹操的统治不利。

  如果说,只是对一些曹操个人的私事进行非议,曹操尚可容忍,但若是要用天下文人的舆论,来干扰曹操的大政方针,则是万万不可容忍的。

  特别是在曹操准备南下统一天下的关键时期,孔融带头出来非议阻挠南征,实质上就是在动摇军心,就算是曹操再顾忌他的名声,也是万万不能容他的。

  二是私下汇聚人才,威胁曹家根基。如果在舆论上,因为孔融于曹操南征之前的反对,会扰乱了军心,而逼得曹操不得不动了杀心的话。那他在私下里对门客人才的招揽,则会从长远上对曹家的统治根基造成巨大的威胁。

  曹操爱惜人才,但人才只能为其所用。所以,能够像他一般对人才有巨大吸引力的人物,他都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刘备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虽然孔融在前期并没有表现出在吸引人才方面的魅力,但随着他到了许昌之后经年累月的人望积累,竟然也好起了门客。这是曹操万万不能容忍的。

  《三国志·崔琰传》裴松之注就明确说道:孔融“虽居家失势,而宾客日满其门,爱才乐酒,常叹曰:‘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能说出如此之话,又确实有能力汇聚人才,而且还跟自己对着干,曹操是断不能再容他的。

  以上两条原因,无论是哪一条,都足以让曹操再难容他。更何况,他还犯了两条。但曹操既然下定决心杀他,就得尽可能一次扫除所有的后患,既要避免自己背上一个“杀贤害士”的名声,更得消除孔融的一切不利影响。

  所以,曹操这才给他冠上了一个“不忠不孝”的罪名,将其进行了灭族。一方面,用坏名声抵消他以前积累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灭其族,进一步震慑住其他心存异心、不知收敛的世家大族和文人墨客。

  因此,对于一个乱世之中的统治者来说,曹操坚决斩杀孔融,不仅没错,而且非常明智。

本文标签: 曹操孔融
版权声明:

《孔融当初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曹操为何要斩杀孔融》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2479.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