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帝王野史 > 朱元璋治理贪官是史上最残酷,为什么效果最差?

朱元璋治理贪官是史上最残酷,为什么效果最差?

时间:2022-05-18 16:05:55

 今天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元璋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看中国史,即可知,在历代帝王中,要属朱元璋最在意官员贪腐问题,对待贪官也最残酷,残酷到简直令人发指。

 朱元璋晚年,在和臣下的谈话中,曾经提到过,在人的所有恶行中,他最憎恨的就是贪污。理由倒也是很简单的,他是从最底层民间出来的人,早年受到的官府欺压最多,也是因为凤阳县太爷就知道捞钱,不会办事,在那场突如其来又注定难免的瘟疫中,他失去了父母,流离失所,受尽了困难。

 他跟孙子说过,即便贵为天子了,人也逐渐步入暮年了,但是每每想起当年,那袋本来该发放给自家的赈灾粮食,竟然被无良的地方官给贪污掉,导致父母活活饿死的情形,哀嚎声还言犹在耳,横陈的饿殍尚如在眼前,就寝食难安。历史上的中国皇帝,也有起家低微的,如刘邦等几位,但确实没有一个像他经历过这么苦难的。他对贪官为什么这么咬牙切齿,也就不难理解了。

 所以呢,朱元璋这个人,后来登上皇位之后,对贫苦大众是很优待的。他算得上是一个很勤政的皇帝,对老百姓确实有着“民胞物与”的情怀。这一点,不是表面文章,做不了假。后世多说他残暴,其实是有意漠视他的这一面的。

 被“正确”打开的朱元璋,对于民生疾苦一点都不高高在上,他是对于贪官,喝不得食其肉,饮其血而已。他治官,简直用尽了各种酷刑,去威吓,去警告。历史上都没皇帝像他这么搞法,也没表现的这么矛盾的。 朱元璋搞贪,真的是很残酷,是明初官员,朝野内外人人自危。有一项统计,是来自明史专家吴晗的,他说,明代开国到洪武十九年,短短不过20年左右时间,公务员因贪污受贿被杀掉的人数就有几万人。当时的中国,13个省,从朝廷到府到县,几乎很少能做到退任的,大部分都被绞杀了。

 朱元璋搞贪官,也不只是搞得多而已,而且是把死法搞得天人震惊。鞭死、剥皮、群众检举,啥花样都有,那本《醒贪简要录》会把人读得触目惊心。当年明月就说,说朱元璋时代的官员们,如同生活在地狱中惴惴不安,指不定一觉醒来就得尸首异位,满门抄斩。

 彼时的官员,早上去上朝,竟然要对着父母妻子哭哭啼啼,大堂中就预备了棺材,怕一去就不回来了。还有一个怪诞的场面,很多贪污犯刚走上审判厅堂,就会发现那个负责审判的官员也带着镣铐,“戴罪审判”呢——审完,他自己也要接受另外一位正“戴罪审判”的上级官员审判。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而明人做官做到这种程度,也是全世界所无的吧。

 可即便是这样,做到全世界肃贪最严酷的级别,朱元璋的打贪事业还是非常失败的。朱元璋搞得猛,可贪污的官员就是层出不穷,永远杀不完,春风吹又生之状。比如洪武17年,当年政府发榜派官人数为364人,可仅仅一年后,6人被杀,戴死罪、流徙罪358人,全军覆没。

 所有人大概都已经可以看出来了,朱元璋他治贪,以玩命的精神搞贪,但成效并不少。并没有因为高压,起到什么震慑作用。他死后,大明的贪腐问题也并没有解决,反倒变本加厉,以至于到了后来,因了官员腐败,明王朝被直接拖垮。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朱元璋这么搞法,就是搞不定,问题出在了哪里了呢?黄云眉等大家早就说明白了:朱元璋的理念认识、政策制定与执行都出现了问题:他过于乌托邦地幻想一个完全纯洁的王朝,人人没有私欲,个个都是劳模,道德主义要求过于严酷了。基本上,这是一个只有海瑞那样的“圣人”才能做到的精神境界呀!

 那些贪腐的明代官员,说起来都挺委屈的。他们很多不是想贪,也不是不害怕惩罚,而是不得不贪——不贪腐捞点外快,日子根本过不下去,甚至会严重到迟早都要饿死。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明代官员的薪水,其实都是入不敷出的。

 那时的官员工资多少呢,以一个县太爷为例,只有7.5石!什么概念,就是300斤左右粮食。这是他们的全部收入总和。而这个折合起来的钱,还不是他一人所有。他身边一大堆随从,什么师爷、到厨师、到看大门的,都要从这7.5石里支出。

 这样的工资,他如何生活,如何养家,如何去参与应酬,如何迎来送往,根本不可能。海瑞做官,连买两斤猪肉都要成为城内的大新闻,可以想见明代的官员,如果纯靠死工资,日子得有多狼狈,多没体面,粥饭都吃不饱,如何不会去冒死贪污呢!

 而朱元璋的规矩,是贪污60两以上就是诛杀的,自然全国上下哀鸿遍野。看历史,我们大概可以明白,肃贪,真的是一门技术活,也是一套妥协的功夫,要有方法,要有机制,要适应人性,才能成功呀!

 

本文标签: 朱元璋明朝
版权声明:

《朱元璋治理贪官是史上最残酷,为什么效果最差?》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2369.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